《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课例
活动流程:
活动一:说说我们的上学路上
1.自由交流:上学路上,印象深刻的事或景。
2.结合相关图片,说清楚自己的所见。如校门口志愿者迎接上学学生、路口交警指挥交通、小餐店老板忙着卖早餐、路上上班族匆匆的身影、路边的月季开了等。
【设计意图】: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学习任务群。教学时,要注重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把文本的学习整合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之中。本文写的是“我”的上学路上的独特体验,与当下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上学路,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是最常见的事。在教学时,创设“上学路上”这一情境,拉近了文本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同时也让文本学习成为我们观察生活场景的一个范例。
活动二:读懂“我”的上学路上
(一)初读课文,寻找“我”看到的景。
1.要求:(1)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字词;(2)思考:在上学路上,“我”看到了什么景物?边读边画出有关词语和句子。
2.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词组:
一个亮晶晶的水洼
一角小小的蓝天
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
一片片闪闪雨珠的叶子
一块彩色的地毯
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
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读一读词组,说说有什么发现。关注数量的运用,关注叠词的妙用。
再读体会所描写景物特点。
3.出示关于景物的句子:
(1)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2)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一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一路的尽头……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指导读好句子一,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结合图片欣赏。
指导朗读句子二,想一想这是怎么的一块地毯?看插图,欣赏画面带来的美感。
读好句子三,理解句中难懂的词语:(1)熨帖,提示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找到相关词语“平展地粘”,上一自然段中“紧紧地粘”。对照文中插图,你觉得图中的落叶是不是符合作者的所见?(不符合,画的是晴天的落叶。落叶不是紧贴在地面上。)(2)凌乱:借助反义词“规则”理解,不规则就是凌乱。再借助学生课桌、杂物摆放理解“桌面摆放凌乱”,头发不整齐体会“头发凌乱”。
概括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借助近义词或反义词等。
(4)用上总结的方法理解“明朗”。近义词:晴朗。比较两词之间的差别,不仅是天气晴好,而且明亮。结合插图巩固理解。
4.转换形式,变成诗歌,再次品读: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
掉下了
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
这一片片
闪着雨珠的叶子
一掉下来
便紧紧地粘在
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水泥道
像铺上了
一块彩色的地毯
这是一块
印着落叶图案的
闪闪发光的地毯
从脚下
一直铺到
很远很远的地方
一直到路的尽头
尝试自主改换第五、六自然段,以诗歌方式朗读,进一步感受水泥道的美。
5.除了作者直接写自己所见景物的美,还从什么地方也能看见景物之美?
“两只棕色的小鸟”是指什么?
为什么“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你还喜欢这小节哪个句子?边读边想象,并模仿“我”的动作做一做。
【设计意图】:在“我的上学或放学路上”这一情境中,读懂作者笔下的上学路,感受作者眼中的落叶之美,是整个活动的重点。在设计这一部分时,从初读感悟出发,以“看到什么”为表达支架,对文本有个基本了解。虽然这种感觉是散点的,是零碎的,但这是可感可触的,不管是水洼还是片片落叶,都能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出画面。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个具象的画面,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块彩色的、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的的地毯,一直铺展到路的尽头……这是许多画面的再造想象。从词串到句子,再到整体画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化身为“我”,在落叶的水泥道上玩一玩,亲身感受“我”的快乐。
活动三:写下我的上学或放学路上。
1.拓展阅读汪曾祺的《自报家门》片断,说说他看到了什么?哪些是我们见过的?你们的放学路上有什么发现?
2.不管是张秋生看到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还是汪曾祺笔下的放学路上,都是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后写下的,我们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笔写下来。
3.交流与分享,在首行写上“时间、星期与天气”,规范日记格式,完成一篇日记。
【设计意图】:把课文阅读与生活勾连,用自己的笔写下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完成一篇日记,巧妙地将阅读与习作融通,避免学生对写日记有陌生感与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