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课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2.运用联系上下文、生活情境,借助汉字构造规律等多种方式了解关键词语意思。
3.能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读出感叹、反问等不同语气,并能复述故事。
4.体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对叶子和蚜虫的视而不见,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活动设计】
板块一 了解葫芦生长过程,体会人物情感
1.导入新课,读准课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瞧!他叫“葫芦”(出示词语)“芦”单独一个字的时候要读第二声,但在这个词语中,我们要读轻声。齐读。
(2)你见过葫芦吗?葫芦丝、葫芦瓢,葫芦的用处可多了,今天有个人也想要个葫芦,你知道他要的是什么样的葫芦吗?(赛过大南瓜)“赛过”换句话说就是“超过”,课题该怎么读?
(3)于是他就种了一棵葫芦。齐读第一句。
【设计意图:从葫芦入手,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用结合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赛”的不同含义,在本课是超过的意思。】
2.边读边想,画出葫芦生长过程
(1)这句话里也有葫芦,这里的葫芦和课题中的葫芦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预设:课题中的葫芦是葫芦果实,这里种的是葫芦的种子——葫芦籽。
(2)我们一起来种一种,这是泥地,这是什么?一颗葫芦种子。
让葫芦长长大,发芽了成了什么?给它加个数量词:一棵什么?
预设:葫芦苗,所以木字旁后面跟的是植物。
(3)长出了什么?葫芦藤,正音,开火车,什么样的葫芦藤?细长的葫芦藤。
藤就是植物的茎,输送水分和养分,在长藤的时候,我们要给它搭个架子,这样才能越长越好。
除了葫芦藤,你还见过什么藤?是呀,留心生活就会发现它很常见呢。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一起读一读。(丝瓜藤、山芋藤、南瓜藤)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巧妙识记。棵,通过板画来认识,一棵葫芦苗,明白木字旁表植物;藤,你还知道哪些藤?结合生活识字。识字方法有趣多样。】
(4)葫芦藤上有什么?“长满”感受绿叶的多。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雪白的小花)指导读好的字短语。第二句告诉我们葫芦在不断地——长大。
(5)什么时候要长小葫芦呀?花谢了以后,齐读谢,花到哪里去了?谢了只看到花瓣落在地上。文中还用了一个动词形容葫芦——挂,谁来挂一挂,花开的地方才会有葫芦。这包括藤、叶、花、果的植株就叫“一棵”。单个的果实叫一个。
【设计意图:葫芦在课题和第一小节中出现多次,教师利用黑板简笔画的形式带着学生体会一棵葫芦的生长过程,细长的葫芦藤、长满绿叶、雪白的小花、花谢了挂葫芦,化解了本课植物生长过程以及之间关系的重点,学生再看一看板画,读一读词组,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3.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情感。
(1)这是什么样的小葫芦呀?出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指导朗读。
(2)他心里暗暗地想着,请你读出他的喜欢。他还会说些什么呢?(可能会对他的邻居炫耀——可能会去找朋友——)
评价:嘴角翘起来,眼镜睁大,这个“啊”读成“哇”就更好了,加上动作夸夸它,齐读。
(3)“可爱”,不只是说小葫芦的样子,它还藏着那个人对葫芦的情感呢!出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体会“每天”“几次”)越看越喜欢,怎么看都不厌烦,这就叫百看不厌。齐读。
(4)寓言故事中的那个人眼里看着葫芦、心里想着葫芦、嘴里说着葫芦,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那个人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呢?请小朋友合作读一读课文2-4小节。
【设计意图:抓住种葫芦的人从“看、想、说”三方面表达对葫芦的喜爱,教会学生学习语言的结构,体会人物的情感。】
板块二 观察人物的言行,读出人物情感
1. 听其言,感受对叶上蚜虫的视而不见。
(1)看到蚜虫,出示蚜虫图,齐读蚜虫,小小的虫子,两根须,六条腿,齐读“蚜”“蚜虫”。蚜虫厉害的是它锋利的牙齿,
(2)看看这叶子上有多少蚜虫?哪些词语写出了蚜虫的数量?课件出示:一些、几个。哪个词语表示的数量多?(一些)怎么明明看在眼里是一些,到了心里却变少了呢?
(3)种葫芦的人看到了吗?请你读读他心里想的话。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指名读。抓住感叹句,种葫芦的人对蚜虫的毫不在乎就藏在这个小小的叹号中!指名读、齐读、加上动作读。
2. 观其行,体会对葫芦的百看不厌。
(1)读眼神:盯。
① 盯,是怎么看?(睁大眼,一直看)你瞧“丁”就像一根钉子,在钉木头的时候,所有力量都集中在最下面的这一点上。“盯着看”这个动作也是这样。这双有神的眼睛就在盯的左边,它把目光都集中到了一点上。
② 引导学生看图。你瞧他,他的目光聚焦在哪儿呀?课件中画出虚线连接葫芦。板书:盯着葫芦。
(2)读动作:自言自语。
“言”,古汉字言就是张口动舌在说话,所以自言自语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3)读语言: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① 指名读。你感受到他的心情了吗?(盼着葫芦长大)
② 找找这句话里有几“长”?一连三个“长”,说出了他的愿望。
③ 指导表演读:读出急切与盼望。你觉得他只是在对自己说吗?(还是在对小葫芦说话呢)眼睛盯着,嘴里说着,还可以做上动作。
④ 同桌合作学习种葫芦的人自言自语地说话。学生上台表演读。齐读。
(4)你看,不同的看的动作里,藏着不同的情感,就算叶子上有蚜虫,他想的是——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引读)
看到他的小葫芦,他自言自语的是——“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他的眼神告诉我们——我要的是葫芦,他的想法告诉我们——我要的是葫芦,他的言语告诉我们——我要的是葫芦!
【设计意图:抓重点句、朗读品味。抓住“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朗读时应面带着微笑,充满对葫芦的期待。结合“有几个虫子怕什么”重点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迁移运用,学会用感叹、反问、陈述表达不同程度,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板块三 讲述故事,读懂故事中的道理
1.角色扮演,朗读对话。
(1)所有这一切,都被邻居看在眼里,同桌两人分角色读对话。
(2)听了邻居的话,那个人是怎么想的?“感到很奇怪”,记一记怪,竖心旁是心里的想法,那个人“奇怪”的是什么?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3)老师这里还有一句,意思和它是一样的,读读看,你更喜欢哪一句?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第一句加问号,我们叫它反问句。把他的难以理解,对蚜虫的毫不在意表达得更加强烈。
(3)师生、男女生再来读一读邻居和那个人的对话。
2.讲述故事,体会道理。
(1)最后结果怎么样?那个人看到——引读
(2)看到自己天天挂念的葫芦都落了,种葫芦的人会想什么呢?明明这么在意这个葫芦,怎么会落光呢?看着地上掉落的葫芦他会说什么呢?
(3)那个人没有想明白的事,你们想明白了吗?引导学生说出葫芦生长的过程中根、茎、叶与果的关系。
观看蚜虫吃叶子的科普视频。你会发现,蚜虫、叶子、小葫芦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板书: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蚜虫、叶子、小葫芦之间的联系吗?
(4)这个寓言故事读完了,你能看着图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吗?
【设计理念:借助插图、复述故事。充分利用绘本读物的思想,教师借助文中插图和加图的方式,用图像法帮助孩子记住人物之间关系,每一小节对照一幅,成为一本连环画,孩子们照着图讲讲故事,要关注故事中的人物语言,让故事听起来更吸引人,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板块四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开火车巩固生字。
2.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谢”:言旁写最短,身贴竖中线,撇画不出头,注意有穿插,各部瘦又长。
3. 教师范写,学生习字。
4.实物展台展示评议。再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醒书写姿势。
5.同桌互相评一评,在你认为写得好的右上角加上红圈圈。
【设计意图:汉字书写也是本课的重点,此环节力求扎实。让学生观察分析书写要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并促进学生养成细致、专注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有困难处做精要的点拨,留给学生充足的写字时间,同时及时的反馈也是有效指导的关键,转变评价的方式,同桌互评,给学生展示自己和互相学习的机会。当然,我们应时刻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
拓展:第二年,他又种下几棵葫芦,以后他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