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讲故事,导入课题。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有几幅图,你能看着图说出这个的名字吗?
PPT出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
过渡: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都是关于名人的小故事。《世说新语》这本书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
介绍《世说新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里面的另一个故事。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理解课题。
1、王戎是什么人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王戎)(都不了解,看看书上有没有对他的介绍呢?)教师问: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小结:注释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帮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多关注它。(板书:结合注释)
识字——“戎”(课件出示)
师:戎是本课的生字,也是一个会意字。右上的“戈”代表兵器,左下部分“十”代表铠甲或盾牌,可进攻,有防御,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武器的总称。戎,(指读这个字),后来也引申为使用兵器的士兵、军人或战争,所以我们常说戎马一生,投笔从戎(我们再来读好这两个词,生齐读)。
2、再读课题。
谁再来把课题读给大家听。(预设:你的真棒,我想你对课题一定有了正确的理解,所以才读得这么准确。请你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好吗?)
“道旁”就是“道路旁边”,“李”指的是“李子”, “取”的意思是“摘”。
课题的意思是:王戎没有摘取路旁的李子。
(1)师:李子。同学们见过吗?(预设:有的见过。有的没见过,还有的吃过。)那没见过的同学,你看看书上有没有?——小结:插图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帮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多关注。(板书:结合插图)
3、解题。
(指板书说)师:同学看,课题就交代清楚了故事的主人公是-王戎,地点是-道旁,事件是-王戎不摘李子。其实,题目还告诉我们时间呢,你能看出来吗?
(李子是夏末初秋成熟的,所以这个故事的时间是--夏末初秋。)
4、再次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
1、指读。师:大家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谁来大声地读课文,把字词都读准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名学生读,正音。)
重点指导多音字“折”的读音。“折”在“折腾”中读zhē,而在“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中应该读zhé。①“折枝”是什么意思?——指树枝被压弯了。
②是什么把树枝压弯了?
③引导学生正确读好语意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④小结:读文言文时,句中词与词之间,要根据意思合理停顿。
2、自读。
3、齐读。
(二)读懂课文
1.师:这是一篇小古文,想一想,学习小古文,除了用结合注释、结合插图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2.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师指板贴,学生齐读方法)现在开始吧。
师:老师真欣赏同学们边读边做批注的学习方法,接下来请同桌两人互相说说课文的意思:先请左边的同学说,右边的同学听,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交换练习。师:说完的同学坐端正。我请一位同学出来说说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2、相机教学重点字词。
(1)尝与诸小儿游
①“诸”是什么意思?(众多)
“诸”是在人比较多的情况下用的,就像现在,这么多同学,我可以称呼你们为“诸生”。
②“游”书上并没有解释,但这位同学把“游”变成“游玩”,就是把游——(加了一个字),有时,理解文言文并没有那么困难,扩个词就知道了。(板贴:扩词)
(2)折枝:积累一个词语:果实累累。
(3)诸儿竞走取之
①文中明明是“走”,你怎么说是“跑”呢?同学们,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出示《守株待兔》课文,“兔走触株”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古文中,“走”表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所说的“走”在古文中用“行”来表示,因此我们现在常常说“行走”)
②“之”是什么意思?(指李子,理解这个“之”字我们要联系上下文)
( 4)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师:是谁在答?(王戎)
文言文经常省略称呼,在解释的时候要补充进去,这也是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板书:补充)
追问:这里的“之”又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王戎不摘李子这件事)
(5)取之,信然
这里出现了本文的第三个“之”,你是怎么理解它的?(李子)
小结: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之”既可以指代某个事物,也可以指代某件事情,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去理解它的意思。
谁能来告诉我们,王戎是怎样得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个结论的呢?(指名说)
(1)他的看跟别人不一样,叫——仔细观察(板书:观察)
(2)除了观察,他还干了什么?(板书:思考)
(3)所以王戎是在观察了以后思考,思考了以后再下——(板书:结论)
(4)一千多年前,古人就有这样的智慧,所以,我们平时做事也要像王戎一样先——再——然后——(指板书说)
小结:同学们,刚刚我们根据以上方法:结合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扩词、补充(师指方法,生读)理解了这篇小古文。
过渡: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了。
(1)首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边读边试着划分节奏。
(2)(出示划好节奏的课文)师:同学们看看,跟老师划得一样吗?如果有不一样的地方,修正一下。
(3)我们一起来读,做到字字清晰,句句响亮,节奏分明。
(三)指导背诵。
1、出示图片,学生排序。
师:这个有趣的小故事被很多人传颂,有人还画了连环画。但是老师不小心把画的顺序弄混了,谁来帮老师排排序?
2、看图背诵课文。
师指连环画,引导三名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依次背诵课文。
再指名背诵全文。
(四)创编故事
1.师:如果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你会怎么讲?想一想,他们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呢?(生动有趣/有声有色)
2.媒体出示:
3.小组合作。
(1)学生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讲故事。
(2)指名学生分句讲述,相机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练习把故事讲生动。
预设:
句子一: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提问: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诸小儿去摘李子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动作是怎样的?
过渡:王戎为什么不摘李子?
句子二: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提问:见王戎不动, 众小孩又会怎样追问?王戎是怎么想的?他在说这话时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众小孩又会怎么说?
句子三:取之,信然。
引导:众小孩尝了苦李后,会对王戎说什么?
(3)请学生前后合作选一幅图讲一讲。老师分配任务。
要求: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完整;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把想到的内容加进去。三、拓展感悟(机动)
1、学生自读小古文。
师: 我们再来读读一个关于王戎的小故事,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自由读文,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晋书》片段)
(王戎)年六、七岁,于①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②中虓③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①于:在。
②槛(jiàn):关禽兽的木笼。
③虓(xiāo ):怒吼。
2. 感悟人物形象。
讲了王戎一件什么事呢?(指名说)
你觉得王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师:不管遇到什么情况,王戎都真是令人称奇。难怪他最后成为了竹林七贤之一,名传千古!
3.全课小结:今天我们不仅运用 方法读懂了小古文,还学习了创编故事,了解了王戎从小就善于观察,冷静思考,是个出色的孩子,那长大后的王戎又是怎样的呢?有兴趣的同学去读一读《世说新语》,加深认识。
四、作业布置
1、继续创编故事。
2、读《世说新语》中王戎的故事。
板书设计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观察 结合注释
思考 结合插图
结论 联系上下文
扩词
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