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发布时间:2022-10-0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秋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识生字新词,书写常用生字,积累词语。

2. 弄清楚课文讲的哪几件事,能通过表格弄清楚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并能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名言介绍,导入新课

1.出示评价语,引读谈话。

今天,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伟人。(出示名言)教师引读。

美国总统尼克松说:“他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

英国女首相撒切尔夫人:“他是我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

中国人民赞颂他:50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任期,他理想坚定,高风亮节,功勋卓越,虚怀若谷。”

今年的阅兵仪式上也出现了他的照片(出示图片),这是中国人民对他的致敬。揭示:他是谁?(周恩来)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他的故事。

2.揭题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知道课文写的是周恩来的什么故事么?让我们打开课文读一读吧!

.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出示要求)要求:

同桌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读错的字、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停下来,读3遍,再继续往下读。

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关于周恩来的几件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出示词句,检查自学

第一组:为家父而读书(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谦称)

            为明理而读书

(明辨是非,通晓道理。晚清重臣曾国藩告诫他的子孙:“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俗话说“读书明理知天下”,让我们通过学习,做一个明理的人。)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看图片,看!门楣就是门框上端的横木。只有做官的人家才有门楣。古代门楣可有讲究了,官阶越高,门楣档数越多。古代“门楣”比喻“门第”,子孙做了官,使家族有荣耀。所以现在长辈们还时常教育后代要光耀门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国家。崛起:兴起)

            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效:仿效。)

这组短语和句子与现在的表达有些不一样,带有古文色彩,我们先得读好它。开火车读(最后一句根据情况:读的好,这个句子较难读,你读得很准确,请你为大家再读一遍。读得不好,这个句子较难读,你可以重新读一读么?或者其他同学可以来试一试么?)请你也像他一样读一读。(或者老师范读,请你也像老师这样来读一读。)

谁能大概说说它们的意思?指名学生大致交流。

齐读

第二组:清晰     胸怀      赞叹     训斥  

若有所思  疑惑不解  为之一振  中华不振

指名学生读。(读错,正音,连读3遍,重读)

重点关注:“晰”日字旁;“赞”和“斥”最后一笔为点。

出示句子,请你理解“疑惑不解”。

指名交流词义,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

拆字法:我们和你一起来拆一拆,疑,疑问,惑,困惑,解,理解。现在你发现你的答案缺了什么?

联系句子:是的,联系句子、联系上下文是一种好方法。但是你说的答案不完整。要想把答案说的更完整,最好是把这种方法和拆字法结合起来。我们一起来拆一拆……

小结:拆字法与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结合起来能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这个词语。

出示句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解释“为之一振”和“中华不振”。

指名交流:第一个表示震惊、吃惊;第二个表示振兴,强盛。

小结:在理解这两个词语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三.理清文脉

1.快速浏览课文,交流:课文写了关于周恩来的几件事?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的。

指名交流:

三件事:第一件事(1-10)第二件事(11-14)第三件事(15-17

(预设:找2-3个交流,不对时老师直接说)

追问第一件事为什么到第10小节就结束了?你能从文中找到根据么?用笔在文中圈一圈。边指名交流原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你知道第三件事为什么从15小节开始了么?指名学生交流。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来进行判断,准确找出不同的事件。

2.我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讲了周恩来的3件事,你能说清楚每一件事讲了什么。

方法指导:概括每件事主要内容的方法是:用12个精炼的词说出谁,干什么,结果怎样。(相机板书:谁   干什么   结果)然后再连词成句即可。

请你试着说一说第一件事(谁:魏校长、同学们、周恩来  干什么:问、答  问答之间有结果么?结果:为之一振(问答之间人物的心情感情)、连声赞叹(问答之间事情本身的结果)连词成句:魏校长问,同学们答,听到周恩来的回答,魏校长为之一振,连声赞叹。(主要人物的回答可以放进去)

试着来说说第二、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指名交流)

3. 三件事情说清楚了(出示教师的概括的三件事)你能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么?

指名连起来说。预设评价:连起来说主要内容就有5-6句话了,太长,需要简洁一些。我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是:用1-2句话说清楚谁,干什么,结果。

再指名学生尝试。(抓每句话话中的关键信息,教师相机将重要内容变红)相机指导:哦,老师听出来了,你把这些次要内容缩减了;你把这些重要信息合并起来了。

同桌看着教师变红提示,相互说一说。

四.课堂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理清楚了这篇课文的3件事,其实它们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教师边引说、回顾课文主要事件,边概括出示小标题,顺带说清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周恩来先是听伯父说“中华不振”(耳闻“中华不振”),又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中国妇女遭受欺凌却无处说理(目睹“中华不振”),所以他表明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志振兴中华)。

五. 书写指导

打开习字册,仔细观察,完成“赞”的描红、书写。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