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案例
发布时间:2023-02-0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叶茹华

《草船借箭》案例

“草船借箭”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都知道其取自《三国演义》之中,但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始末,以及真实的历史场景却鲜有人知。因此,借小学语文部编版《草船借箭》课文,与大家探讨这案例的教学过程,希望在教学中取长补短,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

一、教学准备

(一)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课是截取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片段,作为古典历史小说,其具备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的小说三要素,其中,神机妙算、才智过人的诸葛亮,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的周瑜等人物形象入目三分,加上赤壁之战前夕的紧张氛围与草船借箭的出其不意,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与厚重感,将三国时期孙刘联合抗曹时急促的战火气息表达出来。《草船借箭》讲的是孙刘联军战前军备(箭矢)不足,周瑜公报私仇,让诸葛亮十日之内打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则借雾色掩藏,用草船向“曹”借箭的故事,既破解了周瑜的杀招,又削弱了曹魏的实力。课文赞扬了诸葛亮的才能与广阔的胸襟,塑造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武侯形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学习课本的生字生词,理解“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神机妙算”等重点词汇的意思与应用,并正确拼写;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讲清楚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对《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故事发生的前后有一定的了解;

3)发现问题,学生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工具资源,解答部分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讨解决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合作能力。

2.情感与价值方面: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感受厚重的历史文明与文化精髓,知道中国“四大名著”及其相应的作者;

2)以诸葛亮为榜样,以周瑜善妒为反面教材,养成一颗包容之心,培养广博的胸怀;

3)延伸至战争与和平的角度,让学生树立一颗热爱和平,珍惜当下之心。

(三)教学构想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便是培养每个学生在语言方面“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深挖学习潜能,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未知,从而加强语言文学的知识储备。以《草船借箭》一课为例,课文篇幅相对较长,且涉及到古代军事知识,学生对“擂鼓、都督、军师”等专有名词的认知有限,加之历史因素影响,想要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相对较难。因此,本课教学在“情境导入→自主学习→主题探究→拓展延伸”的构想进行,根据课前、课中与课尾等不同阶段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场景,依次按照趣味性的情景导入、自主性的全文阅读、合作式的小组探究与拓展性的知识延伸组织课堂教学,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草船借箭》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实践

(一)创设情境,课前导入

1.趣味导入,创设情况

利用课前三分钟,播放94版《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历史兴亡与人生短暂,身临其境地解读豪放中略带含蓄,高亢中倍显深沉的歌曲内涵,同时,播放《草船借箭》视频片段,为课程导入营造厚重的历史氛围。

2.背景介绍,唱响前奏

在趣味性的音乐导入上,已经初步营造了历史氛围,在音乐结束后,老师马上介绍背景,将历史气氛引入到《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课文里。

师: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势造就英雄,在1800多年前,曹操率军水陆并进,准备一统江山,无奈孙刘联盟,五次中计,使得赤壁之战空留遗憾。其中草船借箭便是其中一计,“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且看用奇谋孔明借箭。

说完背景介绍后,学生的好奇心与趣味性被激发,再让学生初读课文,进入到文本熟悉与故事解读之中,从而开启课堂教学。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作为白话小说,其中自有许多生僻字词无法理解,在初读课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勾画出重点字词,在学生初读完毕,利用新华字典等予以自行解决,明确意思与用法。在初读课文之后,进入到理清故事脉络的环节。

师:读完文章之后,故事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什么呢?

生:周瑜善妒,陷害孔明→孔明求救,鲁肃相帮→雾中求箭,曹操上当→借箭归来,周瑜大惊。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到位,那么如果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你们认为是哪个词呢?

生:神机妙算!

师:对了,神机妙算中的“神机”是指灵巧的心思达到神奇的程度;“算”是指策划计谋,“妙算”就是巧妙的计谋。这个成语形容善于估计形势发展,决定策略。那么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呢?

学生便会进入到文章的细读过程中,然后查找相关佐证,如文中对诸葛亮“通天文、识地理、知奇门、晓阴阳、明兵势、懂阵图”等方面的细节刻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解读。教师则趁机提问与解答学生不明白的问题。

(三)紧扣主题,探究学习

在学生细读之后,便可以紧扣课文对诸葛亮“智慧的化身”主题加以解读,通过问题设置与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到探究学习的环节之中。

师:《草船借箭》全文都在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算”全面表现在哪些地方?这又说明了什么?

经过学生自我解读与小组探究,可以得到以下解答:

1)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2)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3)诸葛亮还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4)诸葛亮让船一字儿排开,借箭时,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边受满箭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说明他对事情做了周密的安排。

5)书中说船队回来时,顺风顺水,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到风向。

6)诸葛亮对鲁肃说:“要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说明他算了借箭所需器材的数量。

评:一问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充分有效的读书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创新教育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四)发散思维,聚合知识

研究完诸葛亮的个人特点后,可以将这一研究方法转移到周瑜、鲁肃和曹操身上,让学生总结《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进入到榜样学习与吸取教训的环节之中。例如:

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哪些对话与描写中得到的?

学生又会再次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与查找之中,从语言、描写等方面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厚重的历史文明与文化精髓。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以及相关内容的解读,也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升与相关词汇的解析应用。而且,在这一环节,还可以纳入创造性表演,使学生体验到角色的魅力,扮演其中某一人物,将情感与表演才华展现出来。

评:理解和表达、创造与再现的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体观、课堂教学的活动观、学生的主体观。

三、教学反思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由学习内容所决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教学中,人物鲜明的形象刻画是重点,因此,执教理念也是在课文为蓝本的基础上“让人物形象活起来”。于是有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忌害之心,鲁肃仁厚守信、曹操谨慎多疑的细节查找,而基于这一主题探讨中,解决学生在生僻字词、文章理解、故事脉络等方面的问题。而从《草船借箭》的教学开展来看,学生在趣味性情景导入与探究式问题引导下,提升了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同时在带着问题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聚焦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草船借箭》教学安排是2课时,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并未加以细分,一来是提高每个环节的灵活性,不被时间所束缚;二来是遵循教学构想的基本脉络,据此依次开展,不因课时左右而将整篇文章的教学实施打散。而在今后的教学开展中,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制定相对具体的时间节点来予以规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