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谜语导课”
——听王林波老师执教《松鼠》有感
谜语是小学语文课常用的导入法,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课。五年级的《松鼠》一课,王老师也用了谜语导入——
弓背,短腿,细长尾;利齿,尖嘴,洞里睡。
但这个谜语暗藏着王老师教学的玄机: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的是《松鼠》,因此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松鼠”,只有个别孩子说“老鼠”,王老师及时启发——“松鼠、老鼠,这俩区别大了,要抓住关键信息!松鼠的尾巴什么样?”于是抓住尾巴的不同特点,学生在笑声中顿悟了谜底为什么是老鼠。
这个导入可谓“一石三鸟”:一是让学生明白了 “一定要抓住关键信息,这样猜才是对的”,从而为学习本课说明文,体会说明文准确、清楚的表达特点做了铺垫;二是在合乎情理、出乎意外的猜谜中告诉学生,上王老师的课要仔细看、用心想,不能想当然,从而唤起孩子们的探究欲望;三是自然地引出下一环节“鼠”的生字教学——
出示“鼠”的图片及甲骨文,发现相似之处,抓住象形字的特点记忆生字,再一边范写一边点拨强化:上面像什么?(头和牙齿)下面有什么?(腿,一条,两条,千万别忘了还有尾巴)。又是一阵笑声,王老师的生字教学也那么有趣。
我在教学《松鼠》这一课时,采用了和王老师一样的导入方式,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