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第二课时
发布时间:2023-10-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叶茹华

慈母情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2.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品味场景、细节

教师引导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

学生自主默读课文,按要求作批注。

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内围绕“在工厂找母亲”和“母亲给钱买书”两大场景交流阅读感受最触动你的场景、细节有哪些?

1.在工厂找母亲。

教师引导:默读第6—19自然段,想一想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工厂,“我”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1:“我”看到了厂房的空间很低矮,而且墙壁都是潮湿的,感觉到了压抑。

师引导追问:大家对比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自己的家,想象一下“不足二百平米”的地方放着“七八十台破缝纫机”,是什么感觉,而且空间十分低矮。

预设:实在是太挤了,感觉特别压抑,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点拨:从“低矮”“不足二百平米”“光线阴暗”“酷暑炎夏”“犹如身在蒸笼”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厂房狭小、拥挤、潮湿、有噪声、闷热。

师追问:你觉得“我”看到母亲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我”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预设:“我”当时一定十分震惊和自责,“我”没想到母亲会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同时“我”也体会到母亲挣钱养家的不易。

师适时指导朗读,过渡:谁还有想说的?大家可以从厂房的狭小、嘈杂、闷热等方面,结合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想象厂房的环境,说说自己的体会。

预设2:“我”感受到了厂房的闷热。想象在夏天最热的时候,窗户不能开,那个年代更别提空调了,还有那么多人和东西挤在一起,每个人头顶还挂着发热的灯泡,怪不得“我”觉得“犹如身在蒸笼”。可见母亲工作的环境是多么差啊!由此“我”更体会到了母亲的不易和深情。

教师板书(工作环境差)

点拨:这一段反复出现“七八十”,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指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结构感的作用。

预设3:母亲工作的厂房特别吵。我是从“震耳欲聋”这个词感受到的,同时,结合下文说话要“大声嚷”,可见厂房里面噪声特别大。

教师播放课件中的音频,帮助学生理解缝纫机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噪声是怎样的。

教师提出要求:找出文中其他运用反复修辞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用法。

预设1:“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中三个“供”。

预设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中有三个“我的母亲”。

预设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中有四个“立刻”。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场景、抓关键词语等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流露出的“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细节,想象画面,结合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想象厂房的环境。从而体会到“我”的心情,并进一步深刻体会到慈母情深。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总结学习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其它其他场景和细节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默读第16—19自然段,想象“我”从发现母亲到最终确认是自己母亲的场景。

预设1:作者描写自己寻找母亲时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穿过一排排”缝纫机,在“角落里”看见了“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的母亲。跟随着作者的目光,当我看见他的母亲时,我感觉特别心疼。

师追问引导:“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这句话为什么不说“看见我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预设:因为在阴暗、狭小、嘈杂的厂房中,刺眼的灯泡下,要不断地辨认才能确认到底哪个人是自己的母亲,而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我没法想象如果是我的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我的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从这处细节描写真实地感受到了母亲工作有多么辛苦,真是慈母情深。

教师板书(工作辛苦)

点拨: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看见的和感受到的,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预设2:还有一处细节,“我”找到母亲后重复叫了两声“妈”,我觉得语气中应该是有疑惑的。因为在那么拥挤、嘈杂的环境里,人人还戴着口罩,“我”很难一下子找到哪个是自己的母亲,所以一开始喊“妈”的时候没有那么确定    预设3:当母亲听到“我”喊她后,她“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我从这两个动作描写感受到母亲长时间俯身工作,身体已经麻木僵硬的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第16—19自然段,说一说:“我”看到工作中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从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你能感受到“我”怎样的心情?
    预设:母亲的工作环境是“我”难以想象的恶劣,当“我”看到母亲从凑在缝纫机前工作到听到“我”的呼唤时动作迟缓僵硬地看向“我”时,“我”是震惊和心疼的。所以这里连用三个“我的母亲”更能表现出“我”心情的变化。

教师小结:是啊,从一开始看见时不敢相信母亲竟然如此瘦弱、疲惫,到确认后的震惊、心疼,“我”的内心是十分复杂的,此时作者连用三个“我的母亲”,一下子就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从不敢相信到震惊、心疼。

教师板书(震惊  心疼)

教师指导朗读。

2.母亲给钱买书。

教师引导学生默读第20—29自然段,思考:母子会见一问一答特别简短的对话,你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预设1“我”与母亲的对话中,尤其是那些省略号中,我看出来作者当时说话是吞吞吐吐的。我从中体会到作者的犹豫和不忍心。

预设2:母亲的问话干脆利落,能看出母亲工作时十分紧张忙碌的状态;对辛苦工作的母亲的心疼让“我”不忍心要钱,但想买书的冲动又使“我”说出了口,看得出“我”内心对“要钱”这件事是有迟疑和懊悔的。

教师引导学生读下面的句子,谈体会。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皲裂的手指数着。

预设:我从“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说明母亲兜里装的都是零钱,是一点一点攒下来的。联系“皲裂”这个词的意思,能想象母亲的工有多艰辛,攒下这一卷毛票有多不容易这时“我”的心情是愧疚的。

教师组织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第20—29自然段

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第30—32自然段。小组合作分别扮演“我”、母亲和女工,演一演,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小组内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表演完,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1:女工的抱怨和责备,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母亲养育儿女的不易,这时“我”的内心是愧疚不安的。

预设2:母亲不顾女工的劝阻把钱给,从“塞”这个字能看出母亲是毫不犹豫的。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她还是这么支持“我”读书,“我”感受到了母亲无私的爱。

教师引导:读下面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情景,说一说自己内心有什么感触,反复出现的四个“立刻”让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预设:“立刻”,表示母亲丝毫不停地投入了工作,体现出一种紧张感,和前面毫不犹豫地给买书的钱相比,更能显出母亲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作者这样写,能看出他对母亲是格外心疼的。

师引导:文中还有很多像“我的母亲”和“立刻”一样重复出现的写法,自己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预设1:重复出现的七八十个,七八十台,让我感受到空间的拥挤、闷热以及环境的嘈杂。

预设2:重复出现的“第一次”写出了“我”内心的震撼和愧疚。

二、聚焦“鼻子一酸”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第33、34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拿到钱时鼻子一酸”?

预设1:对母亲的愧疚令“我”鼻子一酸向母亲要钱时,“我”发现瘦弱疲惫的母亲在那样辛苦忙碌地工作,挣钱这么不容易,还毫不犹豫地、无私地供“我”看书,于是“我”鼻子一酸

预设2:对母亲的心疼令“我”鼻子一酸。经过这件事,“我”觉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要关心母亲,帮助母亲
  教师提问: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儿子,看到母亲工作的场景、听到母亲和工友的对话、拿到母亲给的揉得皱皱的毛票,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

、学习课文结尾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35—38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要给母亲买一听水果罐头?

预设:因为“我”看到母亲这么辛苦地工作,还给买书的钱,心里既心疼又愧疚,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母亲的关心和感恩
    教师引导交流:怎样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意思?

温馨提示:

可以转化为以下两个问题来思考:

①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钱为母亲买任何别的东西?

②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钱为自己买任何别的东西?

教师引导交流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钱为母亲买任何别的东西?

预设:家里的钱来之不易,“我”已经因为为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受到了责备,不能再乱买其他东西了。

教师引导交流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钱为自己买任何别的东西?
    预设:不能再违背母亲对的期望和支持。“我”买书不再单纯是满足自己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对母亲的感恩责任。
    教师小结: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课文结尾处“第一本长篇小说”对“我”有了更加深刻、丰富的意义。最后的省略号,表示意味深长,难以言尽。

教师板书(拥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感恩、责任)
    四、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主题概括。

2.教师引导:同学们,本文作者梁晓声就是通过写向母亲要钱买书这一件小事,运用细致、传神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让我们在字里行间处处感受到母亲日日的辛劳,对作者读书的支持和那一腔无私、深沉的母爱。下面也让我们学着运用这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练笔。

3.课堂演练。

4.布置课后作业。

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试着写一写吧。(这件事可以是自己与父母、师长、朋友之间发生的,“鼻子一酸”可以是感动的、委屈的、难过的……可以运用课文中通过场景、细节表达情感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回忆跟父母相处具体的生活场景深刻体会父母之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