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而我们学校处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学生通常面临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环境的多重压力,这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既往的教育实践又主要集中在知识传授和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则相对不足。这一不足使得我校学生可能缺乏正确应对挫折、情感管理和适应能力的心理技能,而这些技能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至关重要。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培养厚德明理、活泼灵动的如水少年为育人目标,以“育”见初心,点亮成长底色为核心,坚持从学生、家长、教师三个维度,按照“育心、育德、育才相结合,发展、预防、干预相结合,校本课程、学科渗透、主题活动相结合,学校主导、家庭协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四条实施路径,致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六大服务体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关心自身、悦纳自我、自信成长。
一、培养全员队伍,构建“育心”框架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者”为宗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学生部为主要的工作责任部门,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形成了全员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图片)
1. 打造全员心育队伍
为了使人人成为心理健康教师,弥补其他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学校专阻止你固定时间对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帮助大家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同时,学校定期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测评和心理疏导,帮助因工作压力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教师适时调节,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调控水平,避免师源性伤害的产生。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了解,构建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教师心理水平,建设教师心理资本,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学校多次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创新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会心树心理服务领衔人吴志伟老师为全体教师开展主题心理团辅活动。
通过班主任论坛、学生个案专项指导,帮助班主任分析学生潜质和原生家庭问题,共同制订个性化方案,解决班级学生管理中的棘手问题。
2. 发挥学生朋辈教育功能
学校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一般包括:认识心理健康,掌握心理异常的一般行为表现,相关信息的收集与上报,简单的心理咨询常用语以及保密原则等。比如,让心理委员观察班级里有哪些孩子经常情绪低落,发现这样的同学及时向班主任或者心理教师反映,心理教师就会多关注,进行访谈。这样,通过心理委员、班主任和专职心理教师的相互协作,时刻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组建家长联动心育共同体
家庭教育不仅是启蒙教育,更是终身教育。“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终身且深远的,父母在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家庭教育大多聚焦于孩子的升学、就业等方面,不注重心理品质的培养。基于此,学校利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网络平台等开展“智慧父母”公益讲堂,邀请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专家等对学生家长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给予他们科学的指导与帮助,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让他们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同时,学校设置家校热线,对于家长自身烦恼、育儿困惑及时收集、积极反馈指导。在接受科学教育观、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家长群体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极大减少了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
二、建立动态档案,筑牢“育心”防线
心理健康档案是关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记录,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基本信息、个人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学习生活状况、人际关系状况、成长失败经历、困惑与烦恼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可以更好地帮助有成长困惑问题的学生渡过心理难关,早期发现、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严格保密,最大限度保护学生个人隐私。
另外,每学期初,学校都会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排查专项活动,全面了解学生身心状况,梳理问题,建立台账,完善心理健康月报表以及一人一档。
心理健康档案为学生成长指导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为学校开展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心理咨询危机干预提供依据。心理教师根据整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心理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提供团体或个案的指导服务,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次增强全校全校心理健康意识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学校全面、客观地分析、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也为下一次的甄别排查、调适心理异常学生提供了经验支持。
三、构建教育体系,提升“育心”品质
要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深度合作,还需要通过全方位的课程设置、环境创设、活动开展等,让学生随时随地找到教育在场、服务在场、心灵在场的体验感、存在感与获得感。
1、架构系列课程
常规心理课: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内容包含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
学科渗透课: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倡导全学科渗透、全过程育人,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者。
校本研发课:学校研发了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如《情绪ABC》《解开情绪的面纱》《你好,焦虑君》等,让学生通过喜爱的律动游戏、绘本、心理剧等去体验感悟、分享收获、激发能量。
家长助力课:学校邀请家长志愿者开办家长课堂,以心理健康为主题,从学生情绪的基本类型、正确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不同情绪问题的调适方式、心理放松小妙招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
2、体验系列活动
学校设计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及机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志愿服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儿童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升学生的受挫能力和学习生活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学生自身的情绪调节和管理。我校依托窑光小管家志愿服务平台,通过职业体验、宣讲、打扫卫生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快乐、能够宽容他人,学会拒绝,懂得珍惜,学会知足,理解差异,学会祝福,面对压力,学会放松。
劳动教育:深度挖掘劳动育人的价值,让学生焕发蓬勃的生命活力。以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劳动中创造美、感受美;让学生在劳动中形成坚韧的品质;让班级的每个学生展现向上的生命样态。这是每年秋天会组织开展的丰收节活动:
打造“以劳育心、以劳促美”的文化场域,赋能学生成长;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持续涵养学生正直、坚忍的心理品质。让每一个学生在劳动的润泽中拔节生长,焕发生命的光彩。
3、日常辅导干预
升旗仪式:学校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图片)通过升旗仪式,同学们不仅能了解到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学知识,也学到了许多关于人际处理、压力应对、情绪调节的实用方法。学校积极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活动,同学们能在活动中关注心理健康,共同奔赴闪耀的未来!
黑板报: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溉,还离不开阳光对心灵的滋养,为引导学生身心共同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系列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主题黑板报展示活动。在各班班主任的精心组织下,同学们积极参与,师生共同努力,主题鲜明,精心设计的图案和内容详实的文字让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营造了关注心理、重视心理的校园氛围。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各班的黑板报吧!
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是为了宣传心理知识,培养同学们心理健康的一个活动,展开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的传播,并让一部分学生上台讲述了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看法,阐明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促进了同学们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建立自信,增强心理素质,在班级内营造了一种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增强了同学们的心理保健意识,掀起了关注心理健康的热潮,真正让心理教育工作走进了班级。
在每个学期伊始,都会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心理调适指南,提高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的情绪、心理和行为进行调节。
心理团辅:如五六年级学生参与到《青春你好 成长珍重》“真爱护航”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四年级学生开展了“我是谁——全面认识并接纳自己”的心理团辅活动,宋小特聘校外心理辅导员韩小卫老师、常州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奉英老师主讲。让孩子们在团辅过程中感悟到要积极归因,把成功归因于高能力,把失败归因于低努力,同时感受老师、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使得心灵受到了洗礼。
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育心。今后,宋小将继续着眼孩子们的健康快乐和幸福未来,探索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呵护身心健康,铸造健全人格,点亮成长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