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比喻、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的宣泄。
教学过程:
一、寂静的高原
课前大家欣赏到的是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这就是黄土高原,一片寂静而又苍茫、似乎永远都在沉睡的土地。有这样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轻轻地快速打开课本,听…读课文第一段(或女生齐读)。这样的环境给你什么感觉?(是的,他们似乎与黄土高原融为一体,这儿静得无边,静得深沉!)
二、生命的跃动
但是,看!(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
看着这场面,听着这鼓声,请你用一个词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视觉、听觉、用心)文中有一句话也喊出了我们的心声,是哪一句?只有这句话来的铿锵有力,而且作者认为也只有这句话才能表达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让我们一起也来喊一喊!)
这气势磅礴的场面、令人荡气回肠的鼓声震撼了我们,但这些还远远没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来得震撼!来,找出最震撼你的段落,放声读一读!
个人自主朗读后交流:
★ 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场面。(出示相关文字)
1、请你读一读所选择的部分。读得这么有激情,是什么震撼了你?(尤其是哪些句子? 2、3人说)来,读出你的震撼!(指导……还没玩命!什么叫“骤雨”?来,再急促些!旋风(速度快)、乱蛙(自由奔放)、火花 闪射(精气神)、斗虎(强健有力)……)你看,他能抓住关键词,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感受,想象着读。谁再来读一读?愿意读的一起读。
2、同学们的朗读使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你看到了吗?看到了什么?请说一说。一起用我们的朗读把这火烈的画面表现出来!
3、有人说,阅读就是一趟发现的旅程,让我们从刚才的喧闹与震撼中静下心来,静静地再读读这一段文字,你有什么特别的发现?
反义词 对比强烈,突出安塞腰鼓非同一般的感染力。
连串的短语 短小精悍,读来铿锵有力。 (可读)
排比 (排比的作用就是让句子更整齐,读起来更有气势)
比喻:说到比喻句,我一般都是这么写的:“急促的鼓点像……”有什么不同?(对比自由读)(长句变短句:整齐而有气势,如诗一般。位置颠倒: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一下子就看到了骤雨…”这就是这种句式的作用!原来,平时看来很普通的句子稍稍变换一下句式就能变得这么美、这么有味道。作者刘成章不愧为语言大师,像这样的文字该不该记下来?)
4、我们一起合作着读一读,背一背“发狠了”由第一二组读,“忘情了”由三四两组同学读,“没命了”一起来。能背诵的尽量背诵!第7段,由老师读,你们跟读。明白了吗?来,让鼓声给我们起个头吧!
6、小结:假如作者刘成章爷爷今天也在这儿听课,他一定会竖起大拇指说:这群后生们,真读到我心里去了!就是这样的场面,壮阔、豪放、火烈!让我们为之震撼,除了场面,还有没有震撼你的东西呢?谁再来读一读震撼你的部分?
★ 鼓声的激越。(出示相关文字)
什么震撼了你?(请你用朗读来震撼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是啊,从你的朗读中听出来了,山崖在动,人也在动,心更在动,整个世界都在动。一切都因为这震天的安塞鼓在动。这真是——读“好一个…”
★ 变幻的舞姿。(出示相关文字)
这是什么震撼了你?这种震撼强不强?从文中哪个词看得出来?“战栗”就是发抖吗?(控制不住的发抖)我们常常形容某种艺术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怡,但令人“战栗”的艺术却是第一次听到,为什么能让人“战栗”呢?
他们打出的是都市里的人永远也无法想象的阳刚之舞,面对如此的狂舞,人的身心都会不由自主地战栗起来。真正的艺术就来自于这民间,来自生活,来自这使人如痴如醉遐想连翩的安塞腰鼓。
这真是——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 茂腾腾的后生。(出示相关文字)
1、读!是什么震撼了你?(板书:后生)尤其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种震撼?(2、3人说)
2、他们在干什么?(板书:打鼓)既然是打鼓,我们一般都用什么词?但这一段当中的用词却很特别,连用了三个“搏击”,说到“搏击”,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雄鹰搏击长空,水手搏击海浪, 这群茂腾腾的、元气淋漓的后生要与什么搏呢?(自由说——用心读一读这一小节,你肯定能有所发现!“红豆角 老南瓜”——让我们从古代文人所写的诗句和当地传唱的民歌唱词中去寻找答案!补充资料:师读…这就是黄土高原人民千百年来生活的真实写照。)
3、是呀,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但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他们是在用勤劳、用坚韧与顽强、用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恶劣的环境、与生来就不公平的命运——搏击!
搏击吧,后生们,茂腾腾的后生、元气淋漓的后生、饱含奇伟磅礴能量的后生!读!
好一群后生!茂腾腾的后生,元气淋漓的后生,你们是用鼓声在诉说什么吗?(对于他们来说,也许现实是痛苦的,但是他们没有被压垮,他们也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和欢乐,于是黄土地的子孙们敲响了他们腰间系着的这一轮太阳一轮明月,把他们所有的希望和梦想都寄托在了这安塞腰鼓火烈的舞姿和鼓点声中。)
真的感谢你啊,黄土高原!因为是你——(读“生养了……”)
搏击吧,狠狠地搏击,忘情地搏击!那是激情的迸发,那是生命的宣泄,那是灵魂的震撼!这时,安塞腰鼓还仅仅是一种鼓,一种艺术吗?是的,它已经变成一代又一代的高原人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不断与命运搏击的精神象征。这种精神就是高原的——魂。安塞腰鼓就是高原的——魂!
就是这样的鼓,就是这样的人,就是这样的高原魂,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所有的情感这时都汇成了这一句话:(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 继续捶吧,发狠地、忘情地、没命地捶吧!生配乐读“愈捶愈烈…”,音乐渐止
同学们,只要心中有梦,舞台就在你脚下。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不能停止搏击。让我们一起敲响生命的鼓点,迸发生命的激情。在安塞腰鼓这无所畏惧的搏击声中,让我们一起为它们大声喝彩: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出现了几次?你觉得有必要吗?(反复,这是作者情感自然的流露和迸发,让课文的气势层层推进,写出了安塞腰鼓独特的激情。)
出示四句,引读:当……,不禁感叹……!
三、宣泄后的寂静
鼓声停了,黄土高原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亘古以来的苍茫与寂静,看课文最后一段,引读“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作为全文的最后一句话,怎么会出现鸡啼呢?(以声衬静、衬托高原的渺远)你是怎么理解的?(我听出了希望、听出了美好的祝福、也许吧、有道理、真有见地……)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总结升华
结课:刘成章的这篇《安塞腰鼓》表达方法精妙,气势宏伟,字里行间孕育着生命和希望,文章学结束了,课后你想做些什么呢?;推荐课外阅读刘成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