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递马车》教学反思
《邮递马车》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欣赏一课,这是由德国作曲家赫尔曼。尼克所作的一首标题音乐,音乐欢快活跃,具有进行曲的节奏特征,描述了邮递马车吹响号角,扬起尘沙,威风凛凛的从出发启程,到上坡,下坡,行走在平坦道路上,最终到达目的地的情境。
在之前的学习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管弦乐作品接触的并不足,欣赏管弦乐的习惯也并没有系统的养成。所以,在这节课的过程中,我旨在能够用听、奏、唱、演等方式让孩子学会抓住乐曲中最主要的音乐元素,寻找音乐内含的规律,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音乐欣赏的一些方法,为以后高年级的音乐欣赏打下一定的基础。基于以上分析,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能够选择适当的线条来呈现出乐曲音乐元素特征,并在情境下进行表现。
2.能够看懂音乐图谱,并按照图谱提示用声势动作、乐器声响来表现出简单的节奏来为乐曲伴奏,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3.能用演唱的方式加深对主题的印象,对经典主题能够再次有情感上的升华。
4.简单了解乐曲结构,并对管弦乐有大致了解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这节课设计为以下板块: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二、初步感受,自由表达。
三、分段聆听,活动体验
四、完整欣赏,整体表现。
五、提高延伸,评价总结。
首先,在第一个导入新课环节,我用《火车开啦》以及一小段马蹄声作为导入,一是直指课堂“马车”这一主题,二是歌曲恒拍的律动在本节课的活动中也有所运用,接下来的初步感受,我选择听了完整欣赏乐曲,一是让学生对乐曲整体风格能初步了解,二是让学生对乐曲的整个架构有个初步的概念认知。第三环节分段聆听,活动体验是本课的重点。
这首乐曲有2个主题3个段落,是一个 ABA的三段体。其中第一主题,也就是A乐段,当中又能分成ab两个小段落。前一个小段落,我用甩马鞭的情境作为引导,希望学生能够用旋律线条呈现出音乐的行进特征,抓住每个乐句特点最鲜明的部分进行表现。后一个小段落我用演奏的方式引导学生表现马儿上坡,并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来感受乐曲的结构以及音乐的音色变化。那通过对A段落深入浅出的学习,学生在学习B段落时就显得相对轻松。当老师提问这一段像马车在做什么?他可以回答出在“下坡”是因为他已经可以从对下型音阶的进行架构出了一个空间概念,并对这个概念加上自己的情境想像,而后面踏步和甩鞭子的图谱因为有了前面段落对音乐图谱的掌握,他也可以较为轻松的呈现。最后一个A’段落,我抓住最后三个重音,一是因为此处明显的音乐特征。二是希望给予孩子们一个完整的情境,做到有始有终。
第五个环节是提高、延升。此处的提高一是对乐曲中的经典旋律做再一次的回顾,用演唱的方式对这段旋律再做升华。也许有老师觉得这个部分可以放到第一主题学习的板块,但是我认为欣赏课中的歌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教唱,而是应当让学生在对旋律相当熟悉的基础上,对旋律已经有一定记忆的基础上做的进一步加深。而在数次试教的过程中的确也证实,若将这一版块放到A段的学习中,学生在当下既要动又要唱,便是两边都顾不上,动不起来也唱不好,所以还是将这个提升挪到了最后。而在这一环节处所作的另一层提高,是对乐曲背景知识的了解,通过有趣的送信环节引导出线索,让孩子饶有兴趣的了解三段体、管弦乐等知识。最后用一首日本歌曲《邮递马车》拓展视野,为学生认识、感受、体悟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路径和视角。让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通过不一样的音乐去感知离他们较为遥远的马车之旅,丰富自己的生命世界。
这节课在反复的试教中当然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孩子们在聆听过程中不能准确地捕捉老师所要求寻找的音乐要素,这就要求老师在提问时做到语言的指向精准以及提问方式的白化,尽量去弱化语言中的音乐专业性以便帮助小朋友们理解;还有一些孩子们在表现音乐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进行乐器演奏的合作,这就老师要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即时发现演奏方法或者合作上的不足,并迅速帮助小朋友完善其演奏,提高他们的演奏积极性及准确度;还有一些基础较好的孩子,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进行适当调整、省略,放手给予其更多的空间去进行自主欣赏学习。音乐欣赏在小学低年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研究领域,本课也仅仅是涉及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还希望更多的老师对本课提出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