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研活动由中年级组展开,围绕专题“规律”。首先是由朱丽琴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间隔排列的规律》一课,课堂活泼生动,学生积极发言,参与热情很高。朱老师环环相扣,学生自始至终都全神贯注,效率很高。
导入环节:课件中逐步展示了车-球-车-球-车-……..,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特性,发现了间隔排列这一现象。课题的导入很自然,没有占用过多的时间。
找一找:出示学案中的图形,让学生在其中找出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学生先后找出了小兔、蘑菇、手帕、夹子、木桩和篱笆,前面的学生回答完,后面的继续补充,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填一填:间隔排列的物体找到了,接着就要数出它们的数量了。这个并不难,每个小组都以极快的速度数好,并把答案填到学案的空格中。但是,后面需要找出数量之间的规律,这个稍有难度,朱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再写答案。这样做可以让大家交流思想并校对出正确答案。全部完成后,学生举手发言。大家的答案各不相同,但是与标准答案越来越接近了,原来,同一排的两种物体数量都相差1个。
圈一圈:为了找出相差一个的原因,通过动画的方式,采用圈一圈的方法,一个手帕和一个夹子为一组,圈完后,剩下一个夹子。这样做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差一个的原因。接着,学生把后面几种物体也圈出来。
想一想:通过前面的几个小活动,学生知道了间隔排列数量关系,但是还不能用语言概况出其规律。于是,朱老师通过填空的方法,让学生把规律总结出来。()和()一一间隔排列,且两端都是()的情况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接着让学生按照此规律对图例中的几种物体逐一分析。于是,学生总算找到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了。
画一画:让学生自己画间隔排列的图形,并让一些学生在黑板上画。画完之后,计算图形的数量,以及数量间的关系。
本堂课中,朱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他们围绕教学内容思考,最后在课堂游戏环节随机应变,个人觉得现场演示效果比用课件更好。
第二堂课是杨霞老师执教的《简单的周期》。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一节课的导入是否精彩是评判一堂课好坏的一个关键。在上这节课时,杨老师没有单纯的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给定的三种事物的规律,而是创设了一个情境,用“记忆力大PK”这个游戏导入新课,在游戏中让学生不知不觉感受周期中的规律现象。这一设计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且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并且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真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感知规律,自主探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虽然是重点,但作为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并没有急于去讲解,而是首先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新课标要求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杨老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现规律,感知规律。在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时,杨老师先抓住盆花的摆放规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然后全班展示,使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同时也拓宽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把盆花问题弄透吃透,进而放手让学生根据小组合作交流总结的解题步骤及老师给出的温馨提示,自己解决彩灯和彩旗的实际问题,杨老师只是提出几个问题将课堂的关键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提高认识。这样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研究,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和点拨的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巩固拓展,一题多样,开拓学生思维。 在这一环节中,杨老师并没有设计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题海中去巩固,而是继续创设情境,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体会到身为一个小小设计师为别人设计出满意效果图的喜悦,同时也对什么是周期现象有了一个更深的体会,并且这道题一题多样由易到难,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