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位置》评课稿
本堂课,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晰,教学效果非常好。本堂课区别于以往的课堂,并没直接告知,而是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探,发现,让孩子们自己寻找到规律。在活动过程中,老师用有颜色的磁铁来表示位置,下一步出示的数学家笛卡尔表示方法形成了一个对比,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自己表示的方法和数学家笛卡尔发明的差距和区别,从内心里敬佩数学家笛卡尔,从而怀着崇敬的感情喊了喊他的名字,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促使了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中,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发展了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数对的含义和写法时,老师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一些符号加以记录,实质是教师又一次创设认知冲突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取共同的合理成份,说明正确规范的书写方法,“数对”引出自然有序,语言简明清晰。在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老师通过活动,先让学生明确有关于列与行的规定,再通过一系列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期间,教师预设充分,在学生易错处引领,促进了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意义的建构。而且,老师还用体验性活动引发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思考,进一步让学生把握数对的实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化思想。在后面的练习中,通过一些生活情境,在学生的交流中,培养学生了运用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本节课,姚老师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学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姚老师通过颇具灵感的设计,展示了数学自身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促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
第二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确定位置》,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是根据《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确定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新的方向知识,学会比较精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智慧一:关注过程,正确引导。《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教师在整个新授过程都是在起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认知冲突,一步步的发现准确定位需要这样的几个部分: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教师并没有采取告知的方式,而是通过探险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一步步的思维完善为整个新授过程增光添彩。
智慧二:关注资源,合理运用。《课标》指出: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如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等。合理地利用生程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独立对岛2的位置确定时,部分学生就因为角度辨认发生错误。教师利用投影向学生展示,从而指导学生如何找角、度量角。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对这个资源更加合理的运用,运用两个角互余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错误资源的合理运用。整个过程课堂气氛并没有错误而尴尬,反因为错误而思维碰撞,不断创造精彩。
智慧三:关注生活,及时捕捉。《确定位置》的价值如何体现,它并不是因为数学课堂的假设而重要,完全来自于生活的需要。但数学知识很多情况下在学生的生活中并没有体现,所以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其本质而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