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评课稿
宋剑湖小学 汤碧华
一、目标驱动,感知转化
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毛老师、蒋老师两位老师围绕这一理念,在课始精心设计了“曹冲称象”、“巧测容积”这一有效情境,并追问:“在这个两个故事中,分别把什么转化成什么?”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直指转化的实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转化”的策略。
二、自主探究,理解转化
引出新课题之后,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因此教师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体验活动:看一看、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借助集体的智慧很轻松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有:1、数方格。2、剪剪拼拼。3、平移、旋转。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你们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使学生感悟到:在这一类题目的处理中,关键是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同时也优化了方法。最后,蒋老师紧扣转化的本质,提问:“在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转化?”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中变与不变的思想,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一步步深入,策略在体验中一步步形成。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的方法、经验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两位老师平时教学基本功的扎实,和对学生自学方法的到位指导和引领。
三、梳理旧知,升华转化
策略,作为使用者个性化的选择和运用,只有在主体感悟其好处时,才会萌生掌握并运用的倾向。两位老师在例题之后,引导学生围绕: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在四人小组里交流回顾。学生从求图形的面积时的转化,到计算中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等方面进行分类梳理,为学生更好地感悟转化的策略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经验,逐步升华了学生对转化策略的深层理解,促进学生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
四、分层练习,运用策略。
这个环节,为了让学生在思想上从策略的高度主动运用转化的策略,两位老师都设计了图形转化、数形转化、实际问题转化等层次的练习。由于学生已经对转化的策略有了较深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计算、图形、阴影、比赛等一系列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运用转化策略的同时,感受到了转化策略的美妙。
今天,欣赏了两位老师的精彩课堂使我受益匪浅。蒋老师时而是组织者,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合作者,更是一位睿智的策略家,当学生走上讲台时,她就学会了退。在退的同时还在等,等待孩子自己以师者的身份自主、自觉、自信地完成了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