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王金红
[教学活动]
一、直接导入,据题生疑。
1、板书课题,引读,齐读。
2、出示插图,说说你眼前的这位老人是什么样子的?文中是如何描写的?
3、初读课文,围绕“扫路人”质疑。
师:中国古人说得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什么意思?
生:我的想法就是说学文章要有疑问,小的疑问有小的进步,好的问题有大的进步。
师:学习最可贵的师发现问题,小问题有小的进步,大问题有大的进步。咱们看看谁有的进步。
4、梳理问题,归类板书。
交流:a老人扫天游峰为什么不感到累?
b老人为什么不舍的离开?
c老人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老人真能活到这么大岁吗?
(师板书:累,退,岁)
二、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一)与扫路人第一次对话——累不累?
1、工作环境,神游天游峰。
(1)朗读描写天游峰的句子,相机出示天游峰的图片。
(2)你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天游峰的“险”与“高”的?(具体的数字;形象化的比喻;侧面的烘托。)
(3)闭目神游天游峰。
2、▲“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引:在我们眼中,天游峰又高又险,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地扫下来------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扫呀扫呀,他究竟扫了多少个台阶,扫帚知道;他究竟扫了多少个来回,石阶清楚。但老人觉得累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他悠然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抓住“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体会老人很勤劳,对自己的工作很负责任。
(2)抓住“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体会老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3)抓住“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体会老人的豁达、乐观。
(4)指导朗读。
小结:是呀,这位老人以苦作乐,把工作看作是一种锻炼,一种责任,一种享受。这就是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与扫路人第二次对话——退不退?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1)抓住“我能舍得走吗?”这句话体会老人对天游峰的深情。指导朗读。
(2)小结:老人离不开的是雪花泉的水、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清爽的空气和与作伴的花鸟。在我们看来,老人的生活其实是很清苦的,但老人却以苦为乐,舍不得离开。这也是一种豁达、开朗。
(3)老人舍不得的是是么?指导朗读。
(三)与扫路人第三次对话——累不累?
▲“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
(1)作者深深地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折服,他紧紧抓住老人的双手说——
(2)30年后,老人多少岁了,老人真能活到那时吗?(指名交流,感受到这是作者对老人的祝福。)
(3) [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学生齐读。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①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相机指导朗读。读好第一句话,充满自信。(指名读,齐读。)
②“这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这笑声仅仅伴随我回到驻地吗?谁来改动一下!指名交流。
③改得真好,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四)整体感知,再次感动。
1、师:“语言有温度,词语知冷暖”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仔细品一品老人的语言,与作者一起真真切切地感动一回。齐读。
2、小结: 有人说,能说什么样的话就知道有什么的性格。老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貌不惊人的扫路人,但此时在你的眼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了不起、伟大、顶天立地)
三、读写结合,真情告白
1、师:正因为老人有这种乐观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上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工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的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我回到驻地摊开笔记本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作者愿意写写自己的想法吗。
2、自由交流。相机点评。
3、出示插图,配音。师:希望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能伴随你们回到教室,驻扎你们的心间。
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累?
游人————险————老人 退?
气喘吁吁 轻松悠闲 岁?
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