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感动心灵
————武进区行风建设论文评比文章
武进区新街小学 卞莉月
【摘要】一直以来我总是在思考: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所谓师德好是不是只需要上好我的每一节课就是对得起教师这个职业,对得起学生了呢?《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一名音乐教师可以用爱来感动学生的心灵,可以用爱来感动课堂。“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滔滔江水是二山之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桥,缕缕阳光是宇宙与苍穹之桥,而浓浓师爱则是连接学生的心灵之桥。师爱对孩子来说是春风是及时雨,他能拨动孩子的心弦,能滋润孩子的心灵,教师如果能用爱来启迪孩子的心灵,那么就能架起师生间的情感桥梁。对学生多一点爱也是我们教师的师德之魂。
【关键词】心灵 宽容 倾听心声
【正文】《放牛班的春天》中有首歌曲这样写道:途中遇上,迷途的羔羊 ,伸出你的援手,带领他们开创新天地 ,令他们从彷徨的深渊里,看到希望的涌现,生命的炽热 ,光辉的前路;童年的欢乐,一去不留痕 ,一线永远燃亮的金光 ,从道路的尽头 ,从彷徨的深渊里 ,感到希望的涌现,生命的炽热,光辉的前路。电影中马修老师的教育方法让我再一次认识到爱的教育的重要性。
马修的学校“池塘底学校”虽然名为学校,实际却是“教养院”,这里聚集了众多的问题少年,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对他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浅薄、势利而冷酷的“铁血”校长,一个把“犯规——处罚”奉为主旨的教师。在这里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会客安排、关禁闭罚劳役的处罚等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里更像是一座监狱而不是学校。可是就是在这样一所学校马修老师唤起了孩子们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好;一群散漫不羁的孩子被音乐俘虏,而驯服的听从了马修的指挥,并大大减少了捣乱和恶作剧;当皮埃尔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为获得原谅而窃喜……这时候,在我们感慨音乐的神奇力量的同时,也不能不想到,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有没有这种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在今天中国的教育现状下,我们听多了老师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对教育积重难返的无奈,马修提供了我们思考的另一个角度:可否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一、伸出手,我们一起出发
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同时还应该包括自己的充实与成长,老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给自己和学生的双重成长以坚实的保证。
今年是我第二次教一年级,我在感受孩子可爱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烦”。当第一天踏入一年级的教室时我犹豫了那一张张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的笑脸真的就那么“烦”?这一刻我对自己说为什么不伸出自己的手和孩子们一起出发呢?
二、行走时,倾听孩子心声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小“突发”事件,使我与学生充满了一些不愉快。我觉得这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冷静、审慎,要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走进孩子的心灵,友好的倾听。多剖析自己,再全面分析。责与严,则有利于矛盾的缓和与解决。切不可一味地责怪学生,盲目地维护自身的威信,更不能一时冲动,情绪失控,做出伤害学生的事情。情绪失控只能激化矛盾,而不利于解决矛盾,只能丧失教师的威信,而不能维护自身的威信,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的破裂,给教育和教学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课堂上,没有比倾听孩子心灵的声音更幸福的了。下面的一件事是我感触很深,也有很大的收获。
【案例背景】
那是上周星期五下午第一节课是五年级二班的音乐课。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这节课是让同学们学唱江苏民歌《杨柳青》。可在学唱之前,却发生了一件“出格”的事儿,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从而引出了本案例。
那天上课铃声一响,我跟往常一样充满自信地走进音乐教室,学生刚安静地坐下,我充满热情地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学唱歌之前,先复习竖笛曲子《茉莉花》,老师先检查咱们学生竖笛准备情况。”文艺委员立刻站起来说:“老师,我检查过了,咱们班XX同学没带竖笛。” “又是他!XX!”我一看XX一副慢腾腾、懒洋洋、吊儿郎当无所谓的样子站起来。忽得一下,我的火蹭!蹭!蹭!往上冒。厉声说:“你脸皮真厚,你给我好好站着反思!”因为害怕影响整个教学,我没理他会继续上课。当我准备让学生演奏《茉莉花》,了解竖笛的吹奏情况。故事又上演了。我跟往常一样手指着说:“第二排那个男生起来吹吹试试。”话音刚落,一个低低的声音,冒出来了“他有名字。”我顺声一看又是“该死”的XX,学生哄堂大笑,看来他要跟我作战到底。我气更是不打一处来,怒不可遏,而他依然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于是我更是觉得他的可恶,于是恶狠狠地损了他几句。最后冷冷的丢下一句“下课到办公室找我!”这节课就在硝烟弥漫中结束。
【案例反思】
回到办公室火气十足的我,慢慢的静下心来,回忆整个过程,觉得有时候于建坤上课还是挺积极地,是不是我的方式不对。于是我决定改变一下我的做法。课外活动XX按时“赴约”了。一进办公室,我就微笑地说:“XX啊,老师先给你道歉,我不应该说你那么多难听的话,老师做得不好。来,你把这节课的想法跟老师说说。”他脸上立马有了与刚才进来的不一样的表情并低下了头,小声地说“老师,本身我不会吹,所以------”“你不会吹,不要紧啊,老师可以帮你或者找同学帮你啊,你那么聪明,肯定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成绩的。”我继续微笑地跟他说。他慢慢地抬头看了我一眼,看到我诚恳的表情,他心理好像放松了。“其实,老师,你有时上课板着脸,我们真不喜欢。更不喜欢你指着我们而不叫我们的名字,我们特逆反。私下里不少同学都这么说------”。这是一个心与心真诚交流的课外活动。
课堂上,没有比倾听孩子们心灵的声音更幸福的了。强制与压制不是管理教学的好方法,微笑地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会有一个巨大的收获。孩子没带竖笛,我从没真诚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一下原因,动不动就说孩子下次不带你就------,一些有点“威胁”的话。胆子小的学生下节课就带了,个性强的依然照常。如果我能耐心的听听孩子的声音,并针对情况做一些有效的工作,他们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
“他有名字”这句话学生说的没错啊。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好。想一想我经常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情况:你,你身边的女生,穿蓝衣服的那个男生------当我这样叫学生时,我觉得没有什么错误,因为我们音乐教师带的班级多,教得学生也多,一周就上一节课,能不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不是很重要。殊不知,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其实就是不了解学生。口口生生说音乐课堂要关注每个学生,宽容学生,但在长期教学工作中,我真正做到了吗?其实名字就是一个魔瓶,它是人与人握手的桥梁。课堂上,当老师为他们的优秀表现投以鼓励、赞许的目光,或一句激励语言时,学生都觉得被老师肯定了,他们的高兴都会溢于言表。如果能亲切的叫出他们名字,他们肯定更是兴奋自信的。因为老师理解自己,重视自己、关心自己,学生被尊重的同时,对教师也会有亲切感,那他们就会很愉快的去学习。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当学生出现一些问题时你心平气和地走下讲台,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像朋友似的坐在他们中间,你与学生之间就架起了一座无形的心桥;当你蹲下来与学生交流时,你就贴近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当你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时,你会发现他们心的蓝天是那样的善解人意。他们感受到了平等与尊重,又能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和责任。当我带着这些情愫再次走进课堂,深入课堂。我竟有了满怀的收获。
学会倾听,快乐的走进孩子心灵的蓝天,拉近师生之间心的距离,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对学生的错误充满爱的及时纠正,你就会永远拥有蓝天下丰厚的硕果。
三、遇“风雨”,宽容孩子言行
一位哲人说过一翻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垠;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 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我想,教师能容纳每一个学生,不论其优劣,故教师这一职业崇高无比。”宽容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高尚品质,我们教师要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案例背景】
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在某年级上课,学生正认真欣赏音乐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我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中我发现平时乖巧和聪明的小浩同学正在陶醉的玩耍着一只玩具蟋蟀,我当时挺生气,心里想着把他的蟋蟀没收了看他还怎么着。当我走近他时,他的同桌用胳膊肘提醒了他,他才发现我在注意他,他慌忙的用手护着蟋蟀生怕我没收了它,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一股很倔强的保护蟋蟀的意识,同时带有一种恐惧。我愣了一下,一开始的怒气和想把蟋蟀没收了的念头全没了,温和的对他说:“蟋蟀真可爱,老师也很喜欢,但是可以下课再玩吗”?他感激的望着我,悄悄的把蟋蟀收起来,像往常一样投入学习,而我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讲课。下课后,我把他找到办公室准备谈话,我很意外我还没说什么,他先开口了:“老师,我知道错了,我应该专心上课而不应该用上课时间玩蟋蟀,但是谢谢你没把它没收了,因为它真的很可爱,我很喜欢它。”望着一脸真诚的孩子,我还能说什么,我轻轻的摸着他的头,微笑的说:“去吧,去玩你的‘宝贝’吧,但是上课要把它收好哦。”当时他既兴奋又感激的应着我便跑出了办公室。我没想到自己那么一个小小的宽恕学生的行为却能为他带来那么大的快乐,我同时也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伤害学生,而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尊重他、维护他、宽容他,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宽恕行为,却能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反思】
宽容就是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是让学生铭记在心的教育,既然是学生,就有一个学习过程,做错事又是不可避免的,要宽容学生的错误,多给学生自责、自省的机会,靠他们的内心矛盾斗争来实现自我教育。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有时候能真正做到去宽容学生的过错真的不容易。我曾任教的某班不管在班风还是学风上都可用一个字来形容“乱”,平时去他们班上课对我来说既是最头疼的事也是最大的挑战。曾经我是多么的厌恶这个班,经常指责他们不但科学学习基础差,而且班风、学风也差,并且还常常和哪些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硬碰硬的较上了劲,很自然我在他们班的教学遇到很多不顺利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为自己有时狭隘的胸襟而觉得可笑,作为一名教师,我竟然没有学会去宽容孩子。但是教育本不该有太多的指责,对于一个人的错误,如果说教育能起作用的话,那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持有善意的前提下,教育才有了他最大的威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可见宽容决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手段。以宽广的胸襟欣赏学生,正是为了让学生在获得尊重、信任的同时,得到反思和自省,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决不是放纵,决不是放弃教育的原则和放弃评判事情的标准,教师的宽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宽容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事而别,作为教师应该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宽而有方、宽而有爱。
【结语】
教师固然要在专业上探索和创新,但更需要宽广的爱心和对任何一个学生永不放弃的耐心。教师需要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们所有的过错并给他们改过的机会;教师用他宽广的爱心熔化了孩子内心如冰雪般的冷漠;教师永远对每一个孩子都深怀信心,给他们最基本的信任。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