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环境教育》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12-02-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婷

小学三年级《环境教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绿色教育活动,使全校师生切实掌握各科材料中有关绿色教育的内容,引导师生积极参与面向社会的绿色宣传和绿色监督活动,树立起较高的绿色意识和自觉保护环境的风尚,努力推进绿色宣传教育的社会化,使我校成为绿色学校。
二、具体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目标

    制定目标,健全组织。在上级的领导下,学校发挥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由校长亲任组长,各部门主任分工合作,将学校绿化、美化、净化,以及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
   
(二)丰富环保内容,体现教育为本

    1、美化“绿色的校园”

    加强办公室、教室的保洁工作,加强道路、走廊艺术化给人的视感,创造更加幽静、美观的工作学习环境。

     2、形成“绿色课程”

    把绿色环境教育工作与学校工作结合,与学校课程结合,把绿色教育溶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中。

   1)绿色环境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环境问题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活动课程进一步促进绿色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

   3)隐性课程加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在保证校园清洁卫生的基础上,通过警示牌、宣传橱窗达到环保教育的效果,并要求学生参与设计过程。

    3、完善“绿化理念”

    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学校的环境教育,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责。并加大理论学习的力度。

   (三)亲身体验乐趣

    学校要寻找多种途径,采用新颖活泼的方式,将环保教育与少先队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也使环保意识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1、以学校电视台、广播站、宣传窗、黑板报等阵地为基础,开设环境教育专栏,及时分析当前的环境现状,开展生动的环境问题讨论,报道校内外创绿活动等。

    2、班级中队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进环保意识。

    3、利用学校网络,号召学生查找环保知识,开展各类活动。

    4、在全校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开展环保读书大赛、办环保手抄报、举行环保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环保意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二年级所开设课程的知识,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环保意识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
四、全学年教学目标总要求:
(一)双基:
1
、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
2
、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二)思想教育:
1
、体验健康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
2
、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
(三)重点难点:
1
、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2
、学生对动物与人的关系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理解爱护、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3
、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4
、体会自然之声的美妙、和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
5
、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美德。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1        214     多彩的大自然         2

2        3.4       大自然的气味         2

3        312      我的快乐小天地      1

4        3.18        保护珍稀动物       1
6        4.1       
看望动物园的“居民” 1
8        4.15       
向动物朋友学习     1
10       4.29       
餐桌上的环境问题   1
12       5.13       
生态野炊            1
14       5.27       
白色污染           2
16       6.10     
小巧手作坊           1
18       6.24       
教师零垃圾行动      2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