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环境教育计划(下)
发布时间:2012-04-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绿色学校

小学一年级环境教育计划(下)

一、     指导思想

高度重视创建“绿色 ”工作,把环境教育作为重点来抓,进一步加强领导,努力形成立足于学校,渗透于课堂,服务于社会的环境建设模式。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强化环保教育,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主要措施

1、突重点:渗透于课堂   

环境教育应立足课堂,我们要利用课内教育的主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渗透。教研组要定期组织教师根据教材制定环境教育在各学科渗透的知识要点。使环境教育能有目标、有计划、有内容,有系统地逐步深入地开展起来。   经常安排环境保护知识专题讲座;利用各学科教学,通过国情、乡情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家的环境状况;组织环保小论文评比、手抄报评比等。增强环境教育的形象性、真实性,加深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2、抓关键:寄寓于活动   

我们将立足于校园,适当走出校门,继续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强化环保教育,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努力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特别是利用具有纪念意义的纪念日,开展活动。如专题讲座、参观调查、纪念活动、模拟场景等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还要成立环保督查小分队、义务护绿小组等环保活动小组,并配备辅导教师,定期组织环保活动,参与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劳动。利用学校的大扫除,对师生进行教育,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节约用纸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尝试一些现场调查环境质量活动,查找原因,为改善环境出谋划策。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和教育部门参加各种环境宣传活动。重视每年的植树节、水日、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期间,组织学生散发环保资料、拾捡白色垃圾。     

3、攻难点:结合于习惯   

我们要把环境教育与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的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提出明确的目标,特别是在校的行为习惯爱护环境、卫生习惯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时时刻刻从每一桩小事做起,养成爱护、保护环境的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攀折花木,不浪费粮食”、“弯弯腰,捡起一个洁净的校园”等。 要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检查,做到每天小检查、一周大检查、及时评比。从而使我们学校一年四季“绿”(草坪等)的常绿,“白”(墙壁)的常白,地面常洁,门窗常净。   

总之,我们要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让全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把环境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具体要求

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家乡的环境事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掌握环保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环抱实践,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以创建绿色学校为抓手,努力建设生态校园,为构建和谐学校作出贡献。利用数学学科本身特点,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四、环保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章立制,落实责任,形成教育网络。

2、改造校园环境,营造环保氛围。精心设计,让“创绿”工作蕴涵在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3、环保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重视学科渗透,普及环保知识。

4、加强环保行为教育,提倡绿色生活时尚。  

五、课时安排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1        214     地球上的水             2

2        3.4       海洋                   2

3        312     水与我们的生活         1

4        3.18      我们的空气朋友         1

6        4.1       下雪啦                 1

8        4.15      天水干净吗             1

10       4.29      空气里的尘             1

12       5.13      和树交朋友             1

14       5.22      我是一棵树             2

16       5.27      漂亮的花               1

18       6.5       身边的小草             2

19       6.17      可爱的鸟儿             1

20       6.25       观鸟                  1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