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创绿工作实施报告
发布时间:2011-12-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绿色学校

武进区新街小学

2011年度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报告

在创建绿色学校,培养学生环保观念方面,我们学校脚踏实地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把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落到了实处。总结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创建绿色学校列入发展目标。

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爱护生态环境,意义非常重大,校领导始终把环保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真正把它抓实、抓细,抓出成效,抓出特色。我校认真学习学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创建“绿色学校”的有关文件,学习各地学校创“绿色学校”的经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1.明确“绿色学校”的内涵。

创建“绿色学校”,首先必须让广大师生深刻了解“绿色学校”的内涵。

自从1996年中宣部、国家环保局和原国家教委联合颁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提出到2000年,在全国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以来,“绿色学校”的内涵已有很大的变化——由原来各级学校单纯“开展环保、建立生态学校”,到目前已经提升到可持续发展办学的高度,如今的“绿色学校”已逐步上升为组织学校运行的理念,渗透进学校运行的各个环节。

据此,我们认为,“绿色学校”的特征有:

    ☆绿色学校是花团锦簇、绿色环绕的学校;

☆绿色学校是师生环保意识强烈、环保行为规范的学校;

☆绿色学校是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组织学校运转的学校;

    ☆绿色学校是开放型学校;

    ☆绿色学校是学生主动学习、生动学习、探索学习的场所。

    由“绿色学校”的特征可以看出,“绿色学校”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不断完善自我管理、改进教育手段、降低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不断解决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在弄懂了“绿色学校”的深刻内涵之后,我校根据区环保局、区教育局关于在全区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通知要求及“绿色学校”的评估标准,针对学校的实际,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坚持环境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为确保全校上下深入理解、统一认识,学校领导多次在教职工大会、学生大会、升旗仪式等不同场合进行动员、阐述和具体布置。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在全体师生中已深入人心,开展环境教育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影响已涉及多方面全方位,成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2.确立一种意识,做到四个明确。

确立 “一种意识”,着眼于引导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着力于师生环保素质的提高。

做到“四个明确”:一是明确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意义。创建“绿色学校”将有利于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二是明确创建“绿色学校”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关系。认识到创建“绿色学校”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也认识到,创建绿色学校也是实施课改的有效途径。三是明确创建“绿色学校”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可持续战略是我们国家今后一个阶段的重要发展战略,通过创建“绿色学校”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是实施这一战略的保证。四是明确自己在创建“绿色学校”中的地位、作用,认识到创建“绿色学校”人人有责。

3.把握创建“绿色学校”的原则。

创建“绿色学校”,还必须明确创建“绿色学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措施。创建“绿色学校”基本前提与终极目标都是人(教师和学生)的“绿化”——只有教育者一方的硬件和软件都“绿化”了,才能达到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质变、持续飞跃的教育最高境界。

    要实现人的“绿化”,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比如:

    ☆教育观念的“绿化”;         ☆教育制度的“绿化”;

    ☆教育内容(课程)的“绿化”;    ☆教育技术的“绿化”;

    ☆教师队伍的“绿化”;         ☆教育管理的“绿化”;

   ☆教育方法的“绿化”,等等。

    开展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是一项综合性的需要全方位开展的工作。事实上,学校的每一个部门处室都是创建工作的职能部门,都把创建工作列为部门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创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学科教育课堂渗透、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环境改造、活动宣传等。由于目标明确,内容清晰,责任落实,各部门开展工作按计划有步骤,互相配合,井然有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营建“绿色管理环境”,为绿色学校提供保证。

    要营建绿色管理环境,就必须做到:学校工作目标明确可行,领导作风民主公正,制度科学规范,工作作风务实。

1.健全组织机构。

保持生态环境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由此,我校领导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创建“绿色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总务处、教导处、大队部等科室的同志和级组长、班主任老师等。绿色学校领导小组有具体的、明确的职责、分工。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把环保教育纳入全校整体工作中,把创建工作总体规划,学科教育渗透,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环境建设,宣传活动等工作,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各条线。

2.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优化班子组合。

德才兼备、勇于开拓、富有朝气的领导班子是一所学校走向成功、步入辉煌的有力保障。全体领导班子成员,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提高学校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坚持公开、公正、公平、能者上的原则,把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作风正派的优秀中青年教师选拔到领导岗位,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3.加强团队建设,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整体是一个系统,管理者和教师是构成这一系统的两大基本要素。我校教职工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责任的大小、职能的区分,不存在家长式的人际关系。

为使管理工作有序、规范地进行,提高准确度,增强严密性,我们根据广大教师的意愿,制订并修改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我们十分重视实行民主管理,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一起参与办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4.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我们注意把创“绿色学校”,特别是把环境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渗透环保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对学生在校的行为习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编印了《新街小学十个好习惯》,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就一个合格的学生应该具备的行为素质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其中包括学生在爱护环境、卫生习惯等方面应养成的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攀折花木,不浪费粮食,不驱赶校园里的鸟雀等。严格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成为自觉维护学校优美环境的“使者”。为了养成学生时时刻刻从每一桩小事做起,养成爱护、保护环境的习惯,

我们把自我参与式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口,把环保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成立了多个自我管理小组,对学校教室卫生、食堂卫生等让学生制订考核指标,自我打分,自主评比,使学生在参与中增强环保意识。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培育“绿色”校园文化。

现代教育应为“绿色”,这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应体现“绿色”追求。所谓“绿色教育”,就是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指导,立足教育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当前的各项工作,保持持续发展潜力的教育。它体现了一种自然、人本、和谐、民主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而形成文明交往、和谐合作、相互关爱的生活与学习的境界,树立一种崭新的自然观、生活观和发展观。

1.让文化浸润在每一个校园细节。

和谐优美、风格独特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立体的、多彩的、极富吸引力的“教科书”。我们在校园硬环境的建设中本着“关怀、尊重”的理念,使物质环境闪烁人文的光辉。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构筑起师生的“文化基石”。“从学生的视点出发,让每一个角落都有文化在浸润”——这是学校环境建设的追求;独特的结构、别致的造型、雕塑、石块,无论身处何地、置身何方,看我们的校园都有一种美的享受。校园围墙上,师生共同创作的多姿多彩的墙画,走廊上的级组板报,更是将我们的校园浸润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注重细节、诉诸真实,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无声的浸润中,让师生真正与文化结缘。

2.让师生的智慧浸透每一处设计。

浓郁、丰富的学校文化能渗透弥漫的教育氛围,是师生参与生成的、是动态发展的。尊重每一个校园成员的主体感受,让全员“动”起来,是我们的基本理念,也是最佳的建设方式;用师生的作品建设校园,为师生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是我校文化建设的主要举措。校园内,教师和学生们自己创作的“得意之作”——书法、绘画、刻纸、电脑画,还有那充满生活情趣的照片和富有真情实感的心声,都展示在墙壁、橱窗、走廊上;他们为花草树木设计的标示牌、标语牌,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师生们倾心打造的“班级文化”,更展示了他们的丰富积累;“图书角”、“小报栏”、“书画园地”等等增添了浓浓的墨味书香,……处处都闪烁着师生的智慧之光,全校师生与学校文化导向融为一体。

3.让每一项制度都“衍生”文化。

制度是文化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枢纽,我校致力于以制度来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我们依据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了具有亲和力,使师生感到平等、亲情、鼓舞和帮助的教育管理机制。我校依据新课程标准,重修了一系列的工作规范,引导教师不断进取、自觉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努力追求“团结、民主、创新”的工作作风,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劳动,鼓励教师能悦纳自己、记他人之功、容他人之过、学他人之长,相互之间坦诚相待,用共同的智慧和汗水,营造一个属于大家共有的、体现人文思想的精神家园,把每一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当作自己的一种精神文化的追求,从而达到自觉地在自我勉励下不断发展的良性态势。

绿色校园文化是一道绿意盎然的教育风景——这里有阳光和雨露,那是先进的办学思想;这里有山涧清泉,那是教师澄澈的心灵,是孩子们的明眸;这里有林边溪流,那是教师不断创新的思潮;这里还有鸟鸣,那是荡漾在校园里那一片蓝天下的欢声和笑语……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教师、学生感兴趣的阵地,开展经常性的常规活动,每两周一期的学校橱窗、年级组橱窗设计,每一月一次的主题板报,每月一次的主题活动等;另一方面我们还组织教师、学生一起来策划一些大型的有组织、有安排的系列活动。我们还组织学生围绕环保、国防、法制、安全、健康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通过讲故事、出板报、自办小报评比、电脑小报评比、演讲比赛等各种方式,通过广播站、学校大小橱窗、黑板报、网络等多种途径展示我们的活动成果。

5、利用网络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我们利用校园局域网,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文化食粮;加强网络管理,消除网络不良文化对学生的毒害;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绿色学校”专栏,宣传绿色环保的有关知识,及时反映学校创建工作的最新情况等;组织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学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这一现代信息技术,为自己求知、健体、合作、做人掌握更现代化的本领,努力把我校的校园局域网建成校园“绿色网吧”。

四、营建“绿色心理环境”,利用德育活动推进素质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围绕“绿色工程”,主要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

环保是一场绿色变革,环保是一种自然回归,环保更是一种生活时尚。学校把绿色环保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结合起来,如教育学生在家中种花种草绿化家园,水的重复利用节约水资源,回收废纸,多使用再生纸,拒用一次性餐具,建议家长用无磷洗衣粉等等。在校园,教育学生争当绿色小先锋,课间不追赶打闹,减少噪音。爱护学校一草一木,文明礼貌,也是一种绿色行为。为创造良好的班风校风,为创建绿色学校营造良好的氛围。课堂中的有机渗透,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使学生所接受的环境教育,从表层开始深入到了内心,再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1、利用升旗仪式、综合主题活动,开展环保知识教育。

我校把环境教育当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周一升旗仪式国旗讲话中,加入“让绿色铺满校园”,“爱我蓝天、爱我清水”,“争做环保小卫士”等内容,使环境教育渗透到国旗教育中,提高了师生的环境意识。 

少先队大队部结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组织开展如——“呼唤明天的绿色”,“我是绿色小卫士”、“绿色生命之歌”等绿色主题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通过组织学生亲身参与调查、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环境意识。活动形式新颖,气氛活跃,实践性强,参与率高,寓教于乐,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环保知识。

2、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组织开展专题活动。

我校结合植树节、“四.二二”地球日、“六.五”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地球日我们结合“节约四个一”活动开展“环保宣传手抄报竞赛”、“绿色书信”征文比赛等。植树节发动学生回家在房前屋后种植一些小树苗,写植物观察日记等。教育过程中,我校注重把环境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们不仅应用了所学知识,而且学会了关注自然,树立了科学思想,提高了素质,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

3、走出校园,实施社区教育,扩大环境教育的成果。

我校坚持每学期组织同学们净化、绿化校园,利用节假日组织同学走上街头、敬老院、福利院进行卫生清扫和环保宣传活动。每学期组织学生志愿者上街义务劳动,队员们将道路两旁的“白色垃圾”清扫得干干净净,打扫居民区楼道卫生,为孤寡老人和各单位打扫卫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唤醒人人都来爱护环境,将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学校还要求每个学生广泛开展“家庭互助”活动,即不但自己要做环保标兵,而且要带动家庭开展环保活动。如学校大队部号召学生在每年的植树节与家人一起种一棵树,因为我们相信,“只要人人都种上一点绿,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4、从小处入手,从点点滴滴做起,让绿色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

一年四季我校各班级坚持“一天两小扫,每周大扫除”的环境卫生制度,使学生养成了爱卫生、讲卫生、保持卫生、珍惜环境的良好卫生习惯;学校组织垃圾不落地活动,定期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等,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学校为保护名贵树木,为每个树种挂上了“树牌”,使其成为校园又一奇特景观。

现今的校园,春有绿草如茵、迎春盛开,夏有广玉兰绽放枝头、秋有金菊傲霜、丹桂飘香,冬有腊梅怒放、松柏常青,学校成了美丽的花园。现在,校园内花圃、亭台和各种宣传栏等交相映衬,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校园环境文化教育氛围。

五、营建“绿色教学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

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是落实素质教育、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键。   

1.教育科研工作——真抓实干,不断进取。

为使教师尽快提高科研素养,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校本培训、联谊互动、自主合作”,邀请专家来校进行理论指导等培训方式,有效地拓宽了教师的学习空间。举行科研沙龙,在教师中掀起头脑风暴。

    2、课堂教学工作——真实、扎实。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每学期,我们总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研活动,探索平等互动的探究、体验式教学方式,对激励策略,课堂调控艺术等教学机制进行研究。为了课改实验工作的顺利展开,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通过开展集体备课、上研究课、互相听课、评课、教学反思、交流等活动,实现了教师资源共享。 开辟多种信息源,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学校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的作用,方便师生阅读;充分利用广播、计算机等工具,扩展信息源;开设讲座、名人专访、社团活动、学科活动等,使学生能从尽可能多的渠道获取信息……

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环保能力是建设“绿色学校”的重点,也可以说是创建“绿色学校”的根本之所在。因此,我们在创建“绿色学校”之初就把环境教育作为重点来抓。我们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还有相应的教研活动。

而在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可以与课程改革的实施相结合。因此,我们优化环境教育课程,使其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谐性的特点,其结构为:“学科加活动 ”“显性加隐性”。通过摸索,我们认识到,环境教育课程应以学科渗透教育为主,同时注重活动课程的开设。活动课程要侧重拓宽学生对环境的感性知识和加强技能方面的学习,增强“有效参与”能力的训练,走实践成才的道路。

1)我们注意根据各科教材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加强渗透教育。在小学的各个学科,尤其是语文、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都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渗透的内容很多,我们都做了梳理。我们要求教师善于研究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机、有理,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一是注意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因此,教师在渗透环保知识教学时,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逐步使他们关注环境问题。二是注意科学性,避免为环境教育而进行环境教育,导致教育内容的随意性和牵强附会。三是注意处理好渗透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的关系,不喧宾夺主,不主次颠倒,真正做到恰到好处。四是注意课内外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同时,适当把教育向课外延伸,做到“渗于课内,寓于课外”。

2)我们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着重就环保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小课题研究。我们认真制订方案与计划,融入环境教育的内容,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如我们组织同学进行了《我爱春天》《走进金秋》《纸张的研究》《健康饮食》《人类的好朋友——树》《动物——人类的好朋友》《圩墩情》《我和小树一起长大》《走进宋剑湖》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把环保活动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使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社会,进行实地采访考察、上网搜集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请专家、技术人员介绍,提出环境保护的合理化建议,培养了学生的环保责任感,积累了相关知识,提高了环保能力。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获得了积极的、全面的发展。

创建“绿色学校”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我们决心继续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来抓,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契机,使学校的办学水平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