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变废为宝知识讲座
各国手段不同
国内的特大城市都会面临一个棘手问题——垃圾处理。由于处理得不科学,宣传得不够力度,政策处罚的缺位,致使垃圾处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其实,垃圾处理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但许多国家在处理垃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分时段收集、旧物品的二次利用、利用废品处理厂远程供热等等。总之,他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捡和回收。
维也纳:垃圾烧砖 远程供热
维也纳实行“大宗废旧物品回收收费制”,处理旧家具要倒贴;人们可以到跳蚤市场处理废旧物品。
◎施.立.松(出国考察)
在维也纳,你很难不被蓝色的多瑙河、如诗如画的乡村景色迷醉,全欧洲人均最低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让这座闻名遐迩的“音乐之都”更为举世瞩目。但在短短的三天考察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维也纳政府垃圾分类处理与变废为宝的模式和市民的环保意识。
装箱、装洗涤剂、净化剂和淋浴液的塑料容器。箱体上没有令人厌恶的罚款字眼, 也没有“要爱护环境”的呼吁,图示一目了然,给人以亲近感。尽管垃圾桶盖子颜色繁多,但统一规划设计的桶身图案与颜色、文字说明等标识,让维也纳市民包括不懂德语的外国游客也能一眼识别出。这种方法既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自觉养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也方便了垃圾焚烧厂回收垃圾及进一步分类处理。
在旅游景点,我们还看到不分类的大垃圾桶和众多的小垃圾桶。大垃圾桶一般放在休息的长椅子旁,小垃圾桶有一尺来高,是半圆形,挂在周围的栏杆和树干上,间隔有十来米,随时方便游客丢弃废品。我们还经常看到清洁工人开着小型的垃圾车,取走装有垃圾的袋,同时换上新的垃圾塑料袋。在维也纳街头我们乘坐的观光游览的传统马车,马尾后还挂有污物收集袋“随时待命”。
维也纳实行“大宗废旧物品回收收费制”,处理旧家具要倒贴。维也纳市规定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要经市长批准,并由具有处理有害垃圾专业经验的垃圾回收处理企业承担。从事垃圾和废旧物品运输的人员和车辆也受到相关规定的限制。导游介绍说,在许多家庭,中小学生承担了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维也纳市还设有34个“问题”垃圾回收站和19个无害垃圾中转站。企业和市民可以向这些站点咨询垃圾回收方面的问题,如将大宗废旧物品通过专业公司清运,每立方米需交纳近30欧元的清运费。
旧物品。维也纳市民一年可以向政府申请两次免费在跳蚤市场摆摊,把家里用不着的旧衣服、玩具、书刊等拿到市场上去卖,到闭市时没卖掉的就不要了。因为如果要拿回家再想扔,就得交垃圾处理费。
我们考察团一行参观了全封闭的史比特劳垃圾处理厂,它不仅成为多瑙河的一景,同时也是维也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花园般的垃圾焚烧处理厂,几乎听不到噪音、也闻不到臭味,一开始我还以为我们走错了地方。它是一座造型奇异、色彩斑斓的现代建筑,有金色的126米高塔。主体建筑的墙面是用五颜六色的不规则的马赛克和陶瓷片拼贴成的色块和图样,墙面、窗台上还植有形状各异的树木和草本植物,构成了一个风格独特,充满童趣的艺术世界。它的外观是由奥地利以造型怪诞著称的画家、建筑设计师百水设计。
史比特劳垃圾处理厂采用了世界上先进的废气净化处理技术,维也纳每天产生成千上万吨的垃圾都运到此地,先放在可容纳近3000吨垃圾的垃圾仓,再由封闭的传输管进入1150摄氏度高温的焚烧炉,焚烧后产生的废气进行多次分解、清洗,最后成为符合环保标准的气体,再由126米高的烟塔排出。焚烧后产生的物质和废气中分解出的残渣,除极少部分需另行掩埋外,大部分可用于制造建筑材料。同时处理垃圾过程中产生的热能,进入8座热能供应站,联成了长达800公里的热能传送网络,为近20万家住户和4000家大型用户供热(气、水)。由于它拥有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尽管它坐落在市内,但厂房内干净整洁,四周的环境优美。
于一体的现代化垃圾焚烧处理厂,在奥地利各州均有。
对于一些大型垃圾,不能放进垃圾袋来处理,就单独集中摆放;关于处理垃圾的时间,每个街区和路段的时间是错开的。
纽约:垃圾“集会”一周两回
◎热雨(曾旅居美国)
在纽约生活的那些年月,我对生活垃圾的概念有了一次全新的改变。扔垃圾既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小事情,也不是各自为政的私人行为,而是一周两次的“集会”式群体活动。
我初到纽约,单位发给我们一些日杂用品。其中,有蓝、黑两种颜色的塑料袋。经了解,这蓝、黑两种颜色的塑料袋是专门用于分类处理垃圾的。根据纽约市政府的划定,我们单位公寓楼所处地段,每周四和周日晚上8点之后,集中处理生活垃圾。
每逢周四和周日晚上8点之后,公寓楼好像举办活动一样热闹。电梯上上下下,大家陆陆续续往底层门厅运送垃圾。我们全楼的住户各自从家里拿出垃圾塑料袋,摆放到大楼门厅公务员事先准备好的大号垃圾袋中。黑色塑料袋用于放置不可回收垃圾,蓝色塑料袋用于可回收垃圾。
对于一些大型垃圾,比如旧家具、旧电器、书刊等印刷品,不能放进垃圾袋来处理,就单独集中摆放。印刷品如报纸杂志等,需要认真捆好,便于提拿。其他物品,也要摆放整齐。
理垃圾的时候,大家彼此都要见面。因此,这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互相之间的监督。每个人处理自家垃圾的时候,都十分认真细致,既不会洒汤漏水,也不随便乱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垃圾的态度十分小心。从垃圾的生成,就开始重视对它加以必要的预先处理。比如,厨房垃圾事先尽量滤干水汁;易腐、易散发异味的垃圾事先用小塑料袋尽可能封死。
我们公寓楼是同一单位工作人员的宿舍楼,我们只需把垃圾送到门厅即可。而后,再由公务员用大垃圾袋集装,统一放置到大门外的指定马路边。至于其他居民公寓楼,物业管理部门各有各的做法,但一般做法为:各自把垃圾分类包装好送到大门外的马路边。对一些不可包装的大型垃圾,也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马路边。
关于处理垃圾的时间,每个街区和路段的时间是错开的。比如,我们单位是周四和周日,别的单位可能是周三和周五。每到夜晚的时候,垃圾专用车就开始收垃圾行动。我夜晚有活动外出的时候,经常看到街道上的垃圾车。这些垃圾车和校车差不多享受交通特权,每到一处摆放垃圾的地方,随时在路边临时停车。清洁工就站在垃圾车后面的专设位置上,垃圾车一停,他们就跳下车来,迅速把垃圾搬上垃圾车。
至于指定摆放垃圾的路边地段,由所在用户负责及时清理干净。这个做法与我们 “自扫门前雪”的传统做法差不多。据我观察,各家各户对于自扫门前雪的规定丝毫不敢懈怠。因为,纽约维持环境卫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重罚,公寓也好,商店也罢,没有不怕重罚的。据我留意,在纽约生活近四年,在我所涉足过的地方,摆放垃圾的马路边每天早上都是干干净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