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空气朋友(一下)
发布时间:2012-04-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绿色学校

我们的空气朋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了解空气的特性。

2、让学生都有环保意识。知道净化空气人人有责。

3、人人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学校,保护我们的家园。

教学准备:

1 棉花、香烟、瓶子。

2 自制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

3 自摄的有关空气污染源的录象片。

教学过程:

一、了解空气的特性。

1、游戏“吹气球”、“找空气”。

将空气无色、无味的特性具体、直观的展现在小孩子面前,有效引发了孩子们探究的兴趣,帮助他们初步了解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在这一基础上,我又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感知了解空气的特性,并初步了解空气的作用。

2、感受空气对人的作用。

请孩子们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和鼻子,然后启发他们想一想、说一说:“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A:“我们呼吸不到空气了,所以特别难受。”

学生B:“我们不能离开空气,要没有空气,我们会憋死的。”

学生C:“小动物,什么小猫儿呀、小样呀、都不能离开空气。”

学生D……

3、感受空气对其他动植物的作用。

以孩子们的表达所反应出的经验为基础,又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他们深入的思考以有效丰富他们对空气作用的认知:“除了我们人需要空气,还有什么也需要空气?”

妮妮:“小动物需要空气,没有空气小动物会死掉的。”

炫炫:“妈妈洗完头发用吹风机吹头,就有空气,象有风一样。”

——:“汽车轱辘离不开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汽车轱辘就瘪了,汽车就不能走了。”

雄雄:“如果没有空气,老天爷就不能刮风了。”

浩浩:“火锅开锅有气。”

陈玄红:“小草离不开空气,如果离开空气小草会干死的。”

李宣:“人说话的时候需要空气。”

桐桐:“人和动物在草原上生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的话会憋死。”

壮壮:“我们的地球离不开空气。”

小乐:“气球离不开空气,要是没有空气气球就瘪了。”

瑞瑞:“仙人掌也不能离开空气,不然它的刺儿该掉了。”

棒棒:“海里的动物也需要空气。”

金豆:“内脏、心脏都离不开空气,如果内脏、心脏长时间没有空气,我们和动物都会死的。”

飞飞:“蓝天不能离开空气。”

邱豆:“苹果、玉米不能离开空气,不然的话它们都会瘪、会抽呗。”

4、教师小结。

空气三方面的作用,即:①维持生命,如:“人和动物在草原上生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的话会憋死。”②工业应用,如:“汽车轱辘离不开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汽车轱辘就瘪了,汽车就不能走了。”③自然变化,如:“如果没有空气,老天爷就不能刮风了。”

5、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空气的认知。了解空气是我们的朋友。

二、 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

1 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下面请小朋友们认真看录象,想一想这些事情对空气有没有影响。

2 放映自摄录象片,请学生观看。镜头一:满天飞扬的尘土;镜头二:汽车、摩托车排出的废气;镜头三:工厂烟囱飘出的黑烟;镜头四: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镜头五:烧香、放鞭炮时潦烧烟雾;镜头六:正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3 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污染空气的事,这些事对人类会有什么危害?

三、 感知不洁空气对人体的危害。

1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方法是先在瓶子里放一团雪白的棉花,然后把一支点燃的香烟放进瓶子。

2 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播放自制电脑教学软件《人体上半身内部器官透视图》,重点突出呼吸道,显示空气在体内的循环现象及其过程。

3 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空气在人体内的“流动”过程,请你们想一想如果人吸进了含有尼古丁的空气,会有什么影响?

4 向学生展示实验结果——瓶子及一部分棉花被熏黑了,请学生闻一闻瓶子里的气味,说说自己的感受。

5 在屏幕上显示人体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后,呼吸器官受损的情况。显示方法是设置一道黑色气流进入呼吸道,把整个呼吸道染成黑色。

6 小结:如果我们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就容易得感冒、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癌,对我们人体危害很大。

四、 学做“环保小卫士”

1 鼓励学生争当“环保小卫士”,制止那些污染空气的行为,让空气变得更洁净。

2 老师操作鼠标,在自制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上找污染空气的行为,如果选择正确,背景天空变成浅蓝色,并出现红色“★”图案;如果选择错误,则背景仍为灰色,并出现“╳”图案。

3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身体健康。(如:种植花草树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在生活区焚烧垃圾等)

五、活动延伸。

留意观察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污染空气的事,并能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涟街  联系邮箱: jyfkg@163.com  联系电话:1396121743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